颐卦为易经的八个反复不衰卦之一
宋儒程颐曾言:“读《华严经》不如读一艮卦。”此话固然含有儒者的自夸和局限,但也并非全无道理。《华严经》号称经中之王,不知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然其核心意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却是以艮卦的反躬自省,断四相、四见(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以悟自性为前提。而以本人所见,若强以易经某一卦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则莫若山雷颐卦最为合适,因为此卦恰是中国传统文化许多重要思想的形而上根据所在,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密匙。
颐卦为易经的八个反复不衰卦之一。易经中五十六卦皆具有相对性,能颠倒而成别卦,惟有乾、坤、坎、离、大过、小过、颐、中孚八卦具有绝对性,反复颠倒却依然故我。其中,乾、坤、坎、离作为天地日月象征天道的绝对性;而大过、小过、颐、中孚则象征人事之不变性。
颐卦下震上艮,在后天八卦中分处正东和东北。在地球这个太极球上,中国位居东部,禀震艮之气最重。众所周知,道和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如果说道作为宇宙万象所走过的路径是对太极图中后天八卦周天循环运动轨迹描述的话,那么德作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的道之用则与后天八卦之首的“帝出乎震”相对应,象征宇宙万象运行的初始。而艮为根为本为止,其“成言乎艮”象征宇宙万象运行的终点。山雷颐卦从“帝出乎震”到“成言乎艮”,即是修德成道过程之体现。
《尚书·虞书·大禹谟》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论语》云:“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颐卦为易经的八个反复不衰卦之一,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强调人心的自我反省和与道心的合一实脱胎于对颐卦的描摹。颐卦为大离之心象,在此心中,下震之雷可谓人心颐卦为易经的八个反复不衰卦之一,雷动奋发阴阳博击之声令人危殆而不安;上艮之根为道心,根生于地下自然微妙而难见。人心与道心,自其合者视之则需用功精深和用心专一;自其分者视之,则要诚恳秉执中正之道。道心与人心本为阴阳两面,道心无定无执,需要对人心的不断发掘和反省中才能生养深化。所以,“天之历数在尔躬”“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等绝非自谦之语,实乃行道之必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己之学的本质体现。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存有的民本观念,学术界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实亦可以从颐卦中窥视之。颐卦彖辞云:“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卦以坤民为互卦,由震卦之动到艮卦之止的成道过程必须经历仁民爱物之阶段。颐卦中上艮为本,中互坤民,所以才有以为民本之思想,而所成剥卦,自然需“上以下厚下安宅”,以防为民所倾覆。山雷颐上九爻为天,万物万民之养皆由此爻,而天又要复本返民由上及下,故而“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内圣外王之道,并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描绘此成道之过程,正是对颐卦卦象与卦爻的细致分疏,对此本人已在《孔子与之道》一文中有所揭示,不作赘述。这里我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宋明理学思想的千言万语其要义仍然难脱颐卦之旨。
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以天理为本体,以“存天理,灭人欲”作为修行法门。此天理与人欲之别正是颐卦中上艮与下震之别。上艮卦谓“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正契合天理之含义。下震卦于颐卦中表现为人欲“舍尔灵龟,观我朵颐”之贪婪,颠颐、拂颐之离经叛道。然“存天理,灭人欲”过分强调天理艮对于人欲震的抑制,而失去了颐卦中动不离止、止以养动、动止如一的天理与人欲之“允执厥中”。
与此相分别,王阳明之心学更能从颐卦的整体来论述之。王阳明曾笃信朱熹“格物致知”学说,格竹七天七夜而终未格出竹子之理,这是因为程朱理学强调道心与人心的分疏,却不能做到“惟精惟一”。此后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中终于将道心与人心整合为一体。关于龙场悟道之过程,其年谱记载如下:
(正德)三年戊辰(即西元1508年),先生三十七岁,在贵阳。春,至龙场……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鴂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时瑾憾未已,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墎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而从者皆病山雷颐(颐卦),自析薪取水作糜饲之;又恐其怀抑郁,则与歌诗;又不悦,复调越曲,杂以诙笑,始能忘其为疾病夷狄患难也。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山雷颐(颐卦),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山雷颐(颐卦),莫不吻合……
盖龙场者居西南坤地,以震龙为名,而王阳明端居澄默于石棺之中以显艮象(艮为石为止),合之而成山雷颐卦。颐卦“观颐,自求口实”,故而王阳明终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颐卦良知为艮,致与行为震,故而有其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之学说。
王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后的高峰。王阳明死后五十四年即公元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口的陌生人正砸响门环”。这个陌生人正是以唯物、科学、实证为精神武装的西方“红毛鬼”。正是他们击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空疏与虚妄,使其从颐养自得之象变成进退失据的大过颠狂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