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辞下传》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的道理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在求生存、求发展的道路上,变化改革是必然的规律。无运动就无变化,无变化就陷入停顿、阻滞,产生固步自封。中国的始祖黄帝、尧帝、舜帝曾遵循这一动、变、通原理,适时改革社会,使天下大治,社会向前发展。二十世纪社会主义中国的总设计师****正是根据这一动、变、通的原理,带领十二亿中国人民开展了一场历史上所没有过的声势浩大、踏踏实实的大改革。这个改革已经冲破并正在继续冲破各种旧的思想、旧的体制、旧的习惯势力的束缚,使我国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一个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局面。然而要在一个庞大而又古老,人口众多而又底子薄的国度里进行改革,实现预定的目标,是件非常不易的事。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读史使人聪明”。因为对历史的深度见识,可以使改革者具有远见从丰富的史实中提炼的观点、根据的规律,可以使改革者富有强烈的理论感;而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使改革者绕开暗礁,劈风斩浪,牢牢操稳远航的舵。基于这点,本文想探讨一下《周易革卦》对当今改革的一些启示。一、改革本是一种自然变化规律《周易革》“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革”,。
变更,改革。《说文》:“兽皮泽有水,水在火上,受到烧灼,发生变化,所以叫“革”。“巳日”艮卦人的解析,朱骏声《说文通顺定声》云“巳,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包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已为蛇,象形。按,巳,似也。知巳日者万物的孚甲已成之时。“革”为变革之意,言孚甲荚裂至时而变,故曰革而信之。万物繁衍艮卦人的解析,文明彰显大悦,故元亨利贞,悔亡。《传》“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悦,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传》举“水火相息”、“二女同居”两件事说明改革的普遍意义。历代研究“易学”的人,几乎都把这两个事例分开加以解释,如郑玄、虞翻、王弼......等,分例解释的结果,固无可厚非。究其实际似乎并未吃透古人置此二例于一处,暗中所存相反相成的妙用。“水火相息”,水与火是一对矛盾事物。“息”字可作“熄灭”解,又可作“生息”解。二者既有矛盾相克(彼此不相容)的一面;又存在着“灭而后生息”的另一面。这一相克相生的内涵,宋儒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说得颇为透彻。从“水火相息”中,可以看出:有矛盾,才有斗争,才有新生事物的出现这一客观规律的普遍存在。
“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按文王八卦,离为中女,兑为少女,二女相得的对象:兑应为少男艮卦(山泽通气);离应为中男坎卦(水火相息)。今革卦离下兑上《周易革卦》对当今改革的启示,依乾坤父母二卦以生三子三女的次序,则成为兑与坎配(泽配水);离与艮合(火配山)。如此一来,二女所求,皆不符阴阳合德原则,因之,也就不能出现相克、相生的结果,故云“其志不相得”。“水火相息”、“二女同居”这两个事例放在一起:前者在揭露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斗争、生与灭;后者则从反面证明如两个事物间缺少像水火一般的矛盾斗争,则旧事物不会死亡,新事物也不能出现,二者放在一处,并非偶然,而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同一问题——事物都存在既相反又相成的特性。革卦就是从矛盾规律的普遍性这一基点上,来研究社会去旧迎新变化诸般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今天的改革并非个人主观臆断的产物,它有着自身不能不进行改革的原因。正如****同志在《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从1958年到1978年整整二十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197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250美元。”过去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而不惜势头颅、洒热血。
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的后人在这片乐土上奋斗了几十年,人民还未摆脱贫困,还未过上幸福的生活,多么令人叹息。井有污泥,不改革则不能供人饮用,整个井也就报废。在这关键的时候,以****为首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冷静地分析了中国的现实,总结经验教训,当机敢断,及时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改革开放”的号召,提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的口号。由此可见,改革的目的不在去旧,而在于焕发事物的新生命,总目的是为了利国利民。二、改革要“顺乎天而应乎民”《周易本义》作“应乎人”,系唐代避李世民讳而“改民为人”“天”,王充《论衡谈天》云:“天,气也。”又表示高高在上之意,如《广雅释言》“天,巅也。”故古人对“天”的认识并无特别的含义。正如庄子《山水》、《在》、《大宗师》各篇中所言:“所谓天,皆明不为而自然。”可见革卦的“顺天”即顺自然。春生、夏荣、秋收、冬藏,皆自然时序规律。换言之,顺天即顺时。“顺时者昌,逆时者亡。”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规律。《荀子王霸》篇云:“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则百事不废。”三国诸葛亮《将苑兵势》云:“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皆“天”与“时”同言。不顺“天时”的危害如何呢?《尚书夏书征第四》载,当时掌管天文气象官羲和,荒于职守,废时乱日。人民反应强烈“奏鼓,夫驰,庶人走......”社会一片混乱,夏朝政典规定:“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结果是羲和受诛。“汤武革命”。伊尹为汤相,率军伐夏,作“汤誓”,以宣布罪云“舍人事,而割正夏,......主要是指责夏荒废农业(事),而驱役天下人民,因而农民群起怠功相抗,甚至要与夏同归于尽。上引羲和与夏两则故史,都是以违误农时为导火线,人民因生活所迫、起而反抗。羲和被杀,夏被放,结局十分可悲。“顺天”与“应民”的关系,还是墨子说得好:“顺天之意若何?曰:‘兼爱天下之人。’”要义在此。改革者千万不可忽视这条规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就下决心要带领人民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年《周易革卦》对当今改革的启示,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和合作化,在城市进行对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了国家的主人,大大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工农业生产很快恢复了生产、1957年“左”的思想抬头,1958年搞“大跃进”,片面强调“一大二公”吃大锅饭,结果造成三年的大灾难。1966年至1976年搞文化大革命,社会经济和人民的物质生活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全国人民吃穿都要凭票供应,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伤。
”1978开了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新思想、新政策。1986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又大胆地提出了“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的新思路。主张“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人、其他地区走向共同富裕。结果政策一出台,中国的经济立即活跃起来,农作物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一下子整个国民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由此可见,作为一个领导者、改革者,光有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既要掌握“顺天”的道理,又要把握“应民”的关键,与人民同好恶,民之所欲,因而予之;民之所否,因而去之,这样改革才会成功。三、改革要善于把握“时” 从羲和、夏等历史重大事件中,我们的先哲得出了一条宝贵的经验:行政革之事,关键 在于一个“时”字。 时间有及时(适时)、先时、后时的分别。羲和之诛,在于不及时,因而荒误农业;夏 的被逐,在荒时废日。这些古训我们应引以为鉴。 58 年的大跃进运动就是一种“先时”的冒进。当时在生产力低下艮卦人的解析,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社会经济贫乏的情况下,农业生产片面追求高指标,放“卫星”,工业生产“全民大办钢铁” 打乱了正常的经济建设秩序,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使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
管 理上大办“人民公社”,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贫富拉平,平均分配,无代价上调下属生 产队以至社员的个人财产,导致“共产风”严重泛滥。结果,折腾了几年,人民的生活水平 不但没有改善,相反地陷入了更加贫困的境地。 76 年打倒“四人帮”后,人们解除了精神上的枷锁,本该大干一场,把“文革”耽误 的时间追回来。可是当时却死守“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继续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理论、政策。人们的思想又一次受到禁固,生产建设徘徊不前,这正是一种“后时”的表现。 当前,不少官僚主义者饱食终日,遇事拖拉,不负责任,贪污受贿,正是一种“荒时度 日”的表现。误时、误事、误改革,莫此为甚。应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反省。 “先时”是左倾盲动主义;“后时”是右倾保守主义;“荒时度日”是好逸恶劳的寄生虫。 这些都是改革之大忌,所以改革要强调“及时”,无过无不及。 革卦所提出的“时义”有三个内容 一是“时候”。 中国古代以五日为一侯,三侯为一气,三气为一节。一年二十四气节即由此推出。 表现在植物上,就是草木按时萌芽、抽条、甲、荚裂等一系列运动变化过程和自然而然 的瓜熟蒂落。“巳日乃孚”之“孚”,本指甲的生成与荚裂。
以其“自成”而不失时,故孚其 “信意”和“诚意”(《子思子内篇》“诚者自成也”)。 在古代炼丹上(现代炼钢也如此)称为火侯或火色,火侯反映出丹的成熟程度。过候则 丹老,不到侯丹太嫩。适时,指不先时,不后时,正合其侯。笔者认为:时候是时机的基础。 没有时候,就不能产生时机。农谚所谓“芒种前三谷满仓,芒种后三糠满场。”芒种是农业 插秧的重要气节。节前三天插秧与节后三天插秧,收成完全两样。故芒种是时候(气节), 而前三后三则是时机所在。时候,又可指一定的客观条件已告具备成熟。 在改革中“时候”则是指稳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国际和国内相对平和的气候和 比较有利于改革的各种条件。例如,党的十四大一整套完整的改革开放理论,就是在一定的 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的序幕,做了两件事:一是拨乱反正,二是全 面改革。两件事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处于雏形。十二大党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改革理论主题。十三大党以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立论的 基础,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改革理论。十四大前夕,****同志南 巡,并发表讲话,遂使十二大的理论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十四大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 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 及“一国两制”等九个问题,作了新的科学的概括,再使改革的理论进一步得到完整成熟。 二是“时机”。 什么是时机?我们认为“时机”是时候关键性的瞬间掌握。《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云:“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 “旋踵”,脚后跟一转,极言“机”的稍纵即逝性。农谚“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 八成收。”看谷物的成熟状况,利于丰产丰收,把握“进机”,是个关键。这需要人去观察, 适时开镰,所以,时候是时间自然流程线上的,最佳瞬间的把握。时机,要人去捕捉它,否 则一去而不复返。 小平同志一再告诫我们,既要认清国内外的大、小气候,又要抓住当前我国进行改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