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卦用九爻 学会这几招,再也不会用这句了!
《周易》释辞
《乾》卦九三爻辞“夕惕若厉无咎”一句该如何理解,古人的观点并不一致。
孔颖达《正义》说:“‘夕惕’者,谓终竟此日后,至向夕之时,犹怀忧惕。‘若厉’者,若,如也;厉,危也。言寻常忧惧,恒如倾危,乃得无咎。谓既能如此戒慎,则无罪咎,如其不然,则有咎。”
按照这种理解乾卦用九爻,这句就应该断句为“夕惕若厉,无咎”或“夕惕,若厉,无咎”,他把“惕”解为忧惕,也就是忧虑戒惧的意思,“若”是如,“厉”是危险。是说“君子终日乾乾”,到了晚上,还常怀忧惧之心,时刻如同处在危险之中,这样才能没有罪咎。
程颐《程氏易传》则说:“日夕不懈而兢惕,则虽处危地而无咎。”他把“惕”解为兢惕,也就是戒惧。他说君子早晚不懈努力而且心怀戒惧,这样,就会“虽处危地而无咎”。按照这种理解,这句就应该断作“夕惕若,厉无咎”或“夕惕若,厉,无咎”。“若”的意义用法,他没说。
朱熹《本义》的理解与此近似:“言能忧惧如是,则虽处危地而无咎也。”
来知德《集注》说:“‘惕’,忧也。变离错坎,忧之象也。‘若’,助语辞。‘夕’对‘终日’言。‘终日乾乾夕惕若’者,言‘终日乾乾’,虽至于夕,而兢惕之心犹夫终日也。‘厉’者,危厉不安也。”他说“若”是助语辞,也就是语气助词。
臧海亭《周易卦爻辞要义汇释》说:“刘大钧对‘惕若’爻文的断句作了考证,他认为汉魏之人断为‘夕惕若厉,无咎’,至宋,始断为‘夕惕若,厉无咎’。”
现代《易》家里,有采取第一种断句法的(比如丁四新《校注》说:“本爻‘夕惕若厉无咎’断句乾卦用九爻 学会这几招,再也不会用这句了!,学者说有多种,当从‘夕惕若厉,无咎’为读。”),但更多人采用第二种断句法。比如李镜池《周易通义》就把九三爻辞标点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他还说:“‘厉,无咎’,是贞兆词,也是说明语,说虽危险而终于无事。虽说无事,情况是很坏的。”
周振甫《译注》说:“惕若:警惕着。厉:危险。无咎:无害。”黄寿祺、张善文《译注》说:“惕若:惕乾卦用九爻,警惕;若,语助词。”都是把“惕若”合起来理解的。
陈鼓应、赵建伟《今注今译》则说:“‘惕’谓惕惧反省。‘若’,语辞。‘厉’,危。‘咎’,害。‘厉无咎’、‘凶无咎’、‘厉吉’、‘吉有悔’等为相反之占,它包含有开局不好(或好)而终局无害(或有害)、卦象不好(或好)而经过人为努力而无害(或有害)等多种涵义。此句或句读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两通。”
该书重点强调了第二种说法,但又说第一种说法也能说通,有点和稀泥的感觉,但对“厉无咎”之类占辞的分析很到位,《周易》里这种前后相反或相冲突的占辞有不少,大体可以这样理解。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这几个字。
“惕”字,本义是戒惧、小心谨慎。《说文》:“惕,敬也。从心、易声。”南朝顾野王所撰的字书《玉篇》说:“惕,惧也。”《释文》:“他历反,怵惕也。郑玄云:惧也。”
这一爻里应该用的是戒惧的本义,现代一些《易》家,如黄寿祺、张善文《译注》把它译为“警惕”,也勉强可以,但我觉得还是戒惧一词更全面,因为它不仅有自我警醒的意思,还包含了忧患意识,最能体现这一爻的深意。
“若”字的理解是这一句断句的关键。“若”的本义是顺从,《尔雅·释名》:“若,顺也。”后引申出如同、像的意思,比如《墨子·尚贤中》:“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庄子·逍遥游》:“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也可以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事物的状态,相当于“貌”、“样子”,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语辞”或“助语辞”,比如《诗·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在《周易》卦爻辞里,“若”大多是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作词尾的。比如《巽》九二“用史巫纷若,吉”,《观》“有孚颗若”,《节》六三“不节若,则嗟若,无咎”。
清代学者王引之的《经传释词》举《离》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以及《巽》九二“用史巫纷若”为例,说:“若,犹然也。”“然”字在古代常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表示什么的样子,王氏认为《周易》里的“若”和“然”的这个用法一样。
“厉”是《周易》里出现频率很高的占验词,是危险的意思。《广雅·释诂一》:“危也。”《释文》:“力世反,危也。”尚秉和《周易尚氏学》:“惕,忧思也。厉,危也。忧危故无咎。”
作为占验词,表达必须是明确的,这样才有指示意义。如果“若”是如同、像的意思,“若厉”合起来理解,就是如同有危险,好像有危险。模棱两可,这不符合《周易》占验词的特点。《周易》的卦爻辞,吉就是吉,凶就是凶,利就是利,不利就是不利,不会语焉不详(不把话说死,两边下注,倒是后世算命先生的拿手好戏)。
而且,“厉无咎”的说法很常见,比如《噬嗑》六五爻、《复》六三爻、《睽》九四等。
所以,我是赞成第二种断句法的,我认为《乾》卦九三爻应该断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其中,“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是筮词,“厉,无咎”是占辞。
“咎”,《尔雅·释诂》:“病也。”《说文》:“灾也,从人各,‘各’者相违也。”《广雅·释诂三》:“恶也。”《广韵》“咎,愆也,过也。”
黄寿祺、张善文《译注》:“据此诸说,《易》中‘咎’字含有‘灾病’、‘罪过’、‘咎害’之义。案,《系辞上传》云,‘无咎者,善补过也’,即谓弥补过失、免遭咎害。此爻处《乾》上下卦之际,其时多危,故须‘朝乾夕惕’,修省不懈,才可‘无咎’。”
“无咎”也是《周易》里频繁出现的占验辞,是没有灾祸,没有咎害的意思。李鼎祚《集解》引用干宝的话说:“凡‘无咎’者,忧中之喜,善补过者也。”
此外乾卦用九爻 学会这几招,再也不会用这句了!,在帛书《周易》里,“惕”字的位置右下角残损,但可以明确看出不是“惕”字。于豪亮《马王堆帛书
丁四新《校注》则认为这里是“泥”字,张政烺、于豪亮《
“厉”字,《说文·骨部》是引文和今本相同,但在《夕部》却引作“夤”:“夤,敬惕也。从夕寅声。《易》曰:‘夕惕若夤’。”
据此,清代学者惠栋的《周易述》认为这一句应该是“夕惕若夤厉无咎”,“俗本脱夤,今从古”。他认为现在的《周易》版本丢了一个“夤”字。清代学者宋翔凤的《考异》同意这种说法,另一位清代学者王念孙的《经义述闻》则反对。
清人李富孙的《异文释》、现代学者马宗霍的《引易考》则认为“若夤”“若厉”是两个不同的版本。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说文》引作“夤”是为了借《周易》来解说字形,学者据此改“厉”为“夤”是错误的。
丁四新《校注》说:“段、王之说与帛本合,当从之。……据帛本、今本互证,宋、李、马三氏说亦误。”
于豪亮《马王堆帛书
这样,有关“厉”字的争议也可以放下。对这则爻辞的理解,基本可以明确。
但也有不同解读。南宋学者王应麟以阴阳为日夕,认为“终日乾乾”,以阳动也;“夕惕若厉”,以阴息也。因日以动乾卦用九爻,因夜以息。(臧海亭《周易卦爻辞要义汇释》所引。)
他的意思是说这一爻辞是让人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好好休息。
廖名春《
也可备一说。但把“沂”读为析,就和“惕”的意义没有联系了,怕还是一定牵强。
还有人认为,“惕若”既为休息,应该与佛教中天台宗的“止观”相通;更有人指出,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存夜气诸说,均与“惕若”义同(此二说均为臧海亭《周易卦爻辞要义汇释》所引)。
“《周易》释辞”系列文章之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