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象与易辞——谈谈读《易经》的方法

易象与易辞——谈谈读《易经》的方法

周易杂卦传英语_周易系卦传解析_谦卦卦辞序卦传

復興古典 同濟天下

谦卦卦辞序卦传_周易杂卦传英语_周易系卦传解析

课程简介:《易经》课程

主题:易象与易辞——谈谈读《易经》的方法。

主讲老师:谷继明

本次作业选编及批注:古典书院助教宋谷冰(红字按语及末尾短评,原文精彩处亦用红色标记)

最近助教批改学员作业发现不合格作业数量上升,有的字数太少,有的一半以上甚至几乎全文抄袭,还有的近乎全文摘录。请书院学员仔细阅读(点击查看考勤考核规定),遵守相关要求,这样于人于己都负责。

易经课作业

宋歌 学生

周易系卦传解析_谦卦卦辞序卦传_周易杂卦传英语

老师的PPT言简意赅,是讲座的骨架。这堂导读课很有必要,胜于自己阅读《易经》。

一、何谓“史”?

六经皆史,对史的理解不一样。或者把六经看作是广义的文化传承;或者看作历史之教戒,比如《资治通鉴》;或者看作先王政典;或者看作史料。而看作史料,这是近代以来很大的误区。比如《诗经》,我们很多人利用《诗经》来看那个时候的历史。

如果从历史的教戒和史料两方面来看待史的话,那么经和史肯定是有区别的。汉代以前,史官是左右文化的总掌,既管理通天的内容,也管理具体的。于是,六经皆史。对于《易经》来说,它虽然曾为史官所掌握,但显然不是后来历史意义的“史”。看来“史”的含义还有个古今之变的问题。今天中文里的“史”,其含义或许已经完全西化了,等同于英语,尤其是做翻译的人往往不假思索。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历史语境下“史”的含义进行梳理,以辨古今、通中西。

史学化解读,容易陷入形器、拘泥中去,而哲学化解读则易陷入玄虚和抽象。对《易经》的解读,无论是哲学化的倾向还是史学化的倾向,都是各执一端,没有融入到活生生的大道中去。我们今天回到经学的解读中去,既不能把《易经》看虚,也不能看死。我记得上节课有老师讲过,经学(追問價值,追問意義)【为何要繁简字杂用?】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哲学,不知“经学解读”和“哲学解读”的具体区别在什么地方,但从今天的课上来看,中国的经学和西方的哲学应该是区别很大的。我的理解是,中西方的思想发端之处不同,各自形成了自成体系和自圆其说的世界观,追问价值、追问意义的平台不同。

“《易》的卦爻辞创作背景,固然可以认为是殷周革命,但每个爻辞必然就是这个时段历史的隐晦记录吗?这是看探索小说看多了的表现,是‘索隐派’的用力过猛。《系辞传》这句话说的是,殷周之际的整体精神背景是忧惧,这种精神贯穿着卦爻辞的撰作过程。”由此观之,《易》志于体现大道,而零星的史料是为了说明道的,正如文史研究使用个案来证明理论。《易》作者仅仅是将古代的事迹看做一种“象”。换句话说,在创作卦爻辞的过程中,先圣写到某一爻,觉得古代某个事能恰当地表现出当时的状态,故拿来写在下面。他不是为了保存事实,也不是为了谈这个古史的借鉴,而是为了表达此卦爻之象,及其后面的吉凶悔吝之情,与阴阳消长之道。《易》中可能借用了各种历史时间段的故事,这不过是圣人随手取用的象而已。现代的史学研究,如果能从丰富的史料中提炼出人类生活的大道,或曰理论意识,似乎才是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领域,否则研究者就成了讲新鲜故事的人。但是历史研究似乎很难理论化,尤其是选题的历史跨度较短的情形,能通过收集资料和理清头绪来讲好一个历史故事已经不容易,而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似乎有牵强附会之嫌,因为一些史料往往并无法支撑起所想引出的大道。这似乎是史学研究应该努力的方向之一。《易》和现代史学研究相反,道在先,可以说全书就是大道,而史料只是用形而下的语言和易于理解的生活场景来诠释这个道。

二、何为“象”?

说到象,首先有个“言不尽意”的问题,以前吴小峰老师在讲《西游记》时也提到过这一点。总结起来就是语言是局限的。“道可道,非常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于是有“意—象—言”逐渐形而下的结构。言是最后一步,最形而下,最容易让人理解,但表达“意”的误差也最多。而“象”居中,沟通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东西,既不玄妙也不具体。辞:对于象的描述。单纯地看一个卦象,一般人未必能看懂。于是后来的圣人便作卦爻辞,给人民一个指示。“圣人之情见乎辞”,辞描述象,一描述便涉入形下之器。但象器是无穷的。这时便不能穷举所有的具体之象器(多笨),只好通过一些典型性的象器来代表整个象。

《系辞》:“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法象莫大乎天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象是乾的原则,形是地的原则。至于“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古希腊的哲学家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不能把握的。而坤就是定下来的那个静,将一瞬即逝的涛流定住。乾行健,不断地创生,是变化的洪流,虽浩然盛大,却不容易把握;地道静、贞、凝,将一瞬即逝的滔滔洪流凝定住,以使人得以认识、把握、利用(乾是利用的根源,坤是利用的实现条件)。

《周易》表达道,《诗经》表达情。阅读“蒹葭苍苍”的时候,如果当时的景色、时令和所阅读的内容相配合,那就有一种怡然的感觉。能让人感的是象。这就是一种在场感,比如身在讲粤语的地区来看粤语电影,就比在其他方言区看粤语电影显得奇妙。同样,在西安较易做唐代研究,在北京易做明清研究,在大城市易讲世界主义的讲座,在上海易写好上海的风土人情。

卦爻象是创制之象。“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周易杂卦传英语,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不仅讲了卦爻象创立的原则,也指示了解读和利用卦爻象的原则:观、通、类。所谓类,即“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观、通、类,让我想到了比喻。这一阵子在读钱钟书的《围城》,觉得里面有不少很妙的比喻。这些比喻为什么一般人读的时候拍案叫绝,却鲜有能自己写出来的?我觉得钱钟书就把具体比喻所抽象出的象抽了出来,以通、类万物。

【简评:文章以“象”为中心阐释经史关系,对作者理解的“象”也作了详细介绍,可谓抓住了《易经》的关键。离开象的确就不能谈论《易经》,即使自王弼以来的所谓“义理派”,对《易经》的解释也只不过有所偏重,并非绝对脱离卦爻之象。文章有见解、有心得,只不过标点符号的使用需要更加规范。】

周易杂卦传英语_周易系卦传解析_谦卦卦辞序卦传

古典书院《周易》课上课场景

《周易》象辞初识

——听谷继明老师讲述《周易》有感

王涛 工程师

周日听谷老师讲述《易经》的象与辞,深为谷老师的风趣幽默所感,其深厚的学术积累也在谈笑之间表露无遗。谷老师讲到,《周易》作为一个经典易象与易辞——谈谈读《易经》的方法,不是为某一家或者某一时所写,其有本、体和用三个方面的内涵。本即易道,体即易象和易辞,用是易变和易占。因此一直以来的读易方法有两种,一是史学化解读,是从形器方面来看;一是哲学化的解读,是从抽象的玄理方面看。前者过度解读容易拘泥,后者过度解读容易走向虚玄。

六经皆史,《周易》某种意义上也是史。广义上的“史”,包括先王的政典,文化的传承,历史的教诫,史料记载等,后两者也是侠义上的史的概念。三代以前,史官是中华文化的载体。【病句,“载体”宜改为“记载者”。】《周易》记载的商周之时的一些事迹,不可避免成为史料的一种记录,但是若是要说《周易》仅仅是一本史书,那不免小视《周易》作为六经之首的地位和内涵了。谷老师讲到,文王之所以引用殷商的一些事迹,仅仅是作为演易的一种资料,只是作为一种“象”来表述背后的“意”,更是为后世立“言”的一种方便而已。所谓“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周易杂卦传英语,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象,是圣人通过观天法地的自然之象,创造出来的各种卦象。通过观天地,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辞,是对各种象的一种描述,“圣人之情见乎辞”。天地之象是无穷无尽的,有限的辞并不能描述所有的象背后所统帅的各种器,故而只选取有限的器作为辞来描述。谷老师认为,《周易》中的卦辞,并非占卜结果的积累,而是圣人的创作,所引用的一些史料,都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卦象背后的意义。《周易》中的哲学卦辞都是圣人通晓卦象背后的道理之后,推演,【?】预先写作的,而不是事后的总结。因此,后人如果通晓卦象也可以依据同样的道理来推测解读。

谷老师引述了虞翻为代表的汉易和王弼两种不同解读方法的异同。这两种方法是很好的互补,利用好了,就能“在乎其中,又不执于此”。相对于“道”,“象”是权,相对于“象”,“辞”是方便。了解了卦象和卦辞之间的联系,可以反复练习,我们自己也可以推算。非要执着于史学化或者哲学化的解读,或是执定于具体的辞,或是过于虚化了。

当下自己读易,或许并非为了推演历史发展进程、世界大势,更多的是用作修身之用,【杂糅,“作为修身之用”或者“用作修身”。】是从个人生活中,对一些未知的世界保持应有的敬畏之心,时时警惕自己的言行,真正有疑问的时候,或许也可以一卜。

【简评:文章紧扣课程内容,对课程主题作了简洁明了地记录与总结,同时能够以此反躬自省,为个人的读书修身提供具体指导。】

周易系卦传解析_谦卦卦辞序卦传_周易杂卦传英语

古典书院《周易》课上课场景

《易经》与《圣经》,经学与史学

——谷继明老师讲

“易象与易辞”课后感

夏汉野 公司职员

《易经》与《圣经》地位

《易经》,谷继明老师讲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作为中华文明的原典,在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占据着中国思想体系的统治地位。先秦,汉,唐,宋,明,清等各个朝代都有大量注疏,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经学系统。

《圣经》,徐卫翔老师在2016年同济复兴古典书院“西学古典”课上讲是希伯来民族的传世之书。后来与古希腊诗学和哲学激烈碰撞之后,在罗马时期产生了神学。成为两希文明的原典,更是西方政治文明的经典。在两千多年的西方历史文化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历代先知,门徒,护教士,神父,经院等大量注疏,共同形成了庞大的系统神学。

近代尤其启蒙运动思想开始对古典加入了许多新维度的解读。例如:哲学,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等。前两者试图重新诠释和发展古典,后两者试图通过考证求真,但结果往往是否定。例如:伏羲不存在,上帝不存在,作品的语言前后不一致,所以,非同一人所写等等。实际上就是把它们降低到一个文本来研究,成为僵死的资料。当然另一派支持者又试图找到考古学证据来证明其存在,结果只是争论不休。谷老师本次课重点讲述前两者,哲学和史学,对《易经》的观点和经学本身的不同看法。

六经皆史

谷老师讲王阳明等都提出过“六经皆史”观点。当然这有不同含义,例如:它们是先王政典,广义的文化传承,历史之教戒,还有把六经当做史料。如果这样就把《易经》看成了形器,而失去了其载的道。与此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哲学倾向,脱离《易经》的象数,尽量发挥易辞的道理,把《易经》带入虚玄。这两者都忘记了经典的真正作用,它的精神传承。把经学和神学的内涵抛弃之后,原典都变成了无意义的经典,最终走向死亡。

如果说把《易经》看做是历史有些牵强附会,那么《圣经》的文本内容本身就是一部历史书。开篇的创世记讲述了地球史,人类史,但很快就聚焦到亚伯拉罕身上。徐卫翔老师讲亚伯拉罕宗教是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先祖。亚伯拉罕生活相当于中国的夏朝初期,而在商朝时代摩西写成经文的核心部分《五经》,《诗文》主要成于周朝时期,《先知书》集中在公元前八百到前四年间。公元前二三百年希伯来圣经《塔纳赫》最终集《五经》《先知书》和《诗文》勘定完成,公元后三百年左右再加入《新约》。亚伯拉罕是以色列民族的祖先,99%的《旧约》《新约》文字都与以色列民族史有关。所以,把《圣经》看成是史书理所当然。但是,如果那样,西方欧美白人为什么要把一个中东小民族的历史奉为经典?所以,它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历史。

经离不开史。《易经》的表现形式,只用卦爻的象就是一本无字天书,它可以与历史没有一点关系。但是,如果这样就很少有人能读懂,或者会造成各种各样的随意解读。为了后世人们能够理解又不偏失,“圣人之情见乎辞”,文王就在伏羲创制的易象上创作易辞,孔子传十翼。但这样的文字就会留下历史的痕迹。面对道,象是权法;面对象,辞是方便。辞具有时代性,需要变通。象是昭明流动之气,但因器而定。《礼记·经解》说“絜静精微,《易》教也”,又说“《易》之失,贼”。所以,读《易》一定要知道它是大道流行,有一定规律和道德倾向,不能随意解读。历史事件的奖励与惩罚正好说明了这一点。正像孔子所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历史是载道的最好工具。同样《圣经》中以色列民族史的意义也有类似作用。

经不是史。如果把经当作史来研究,就降低了它的地位。而且周易杂卦传英语,还像谷老师说的:“想了解历史事实,请去看史书,何必费力气从《易》中考证。”史学为经学提供了历史背景知识,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经的内涵和把握住圣人的指向,汲取其中精神。但是,声称把经的历史分析清楚就能成为经文的真正解读者,显然是错误方向。这是“索隐”派用力过猛,反而把经给框死在特定历史事件中,使它失去了对我们现在和未来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使非发生地以外的人们成为了看客,缺乏参与感。这是完全不理解经学意义的做法。其实那些历史,只不过是圣人的解读方便罢了。

占卜与异象

如果说历史是对过去的记录,那么占卜就是对未来历史的预测。谷老师在第一次《易经》课上就指出《易经》具有双重性格,它还是一本占卜的卜筮之书。正因为此还使其避免了秦火之灾。占卜起卦就是为了得到一卦,卦象、爻象,就是易象。对易象的解读就是易辞,易辞又包含卦辞,爻辞等。

非常有意思的是基督教对未来事件的预见叫“异象”。解读异象的异词就是《圣经》经文。

如果说“异象”是天垂象,或自然之象,那么“易象”就是卦爻象,创制之象。“易象”起源于“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然后,圣人通晓卦象及其象数体例,根据此来创作卦爻辞。而《创世记》中七天创造也可以解读为八卦始出,天地人三才初分。然后先知通过启示撰写经文。

在西方历史上,《圣经》这本书也常被用来预测未来。不仅《旧约》的三分之一部分是《先知书》,《新约》中的《启示录》还描绘了地球和人类的终极未来。

《易经》的后世研究产生了《推背图》《皇极经世书》《高岛易断》的等预知未来和占卜实战记录的书。同样《圣经》研究的一个分支也有许多历史预测和记载神迹、异象的书。只是启蒙思想之后人们认为此类书都是迷信,而我国的大批翻译始于我们自己的启蒙时期,所以,这些书几乎没有翻译过。

《易经》的占卜通过起卦获得易象,《圣经》则通过祷告获得异象。在占卜时《系辞传》记载“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信徒遇重大事件时也是禁食祷告。

古人更重视国家民族命运,“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系辞传》)现代人更重视个人命运。平时开卦预测前途,希望趋吉避凶。谷老师讲最好通过其他经典的学习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然后再学《易经》,修养心灵,使自己身心得到安顿。孔子也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的顺序教学。当然,在你尽人事之后,愿意知天命得到天佑神助,也可以开卦。人谋的事是人应该做的,占卦只是问神鬼之事——“鬼谋”。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人在船上用力划桨,才能驶向目的地。当有风时,可以架起风帆,借力前行。如果,躺在船上不划桨,不升帆,只想借着神力的风到达目的地,结果只能是顺水漂流,失去了方向。然后,抱怨风不灵。

【简评:文章结合作者在古典书院课堂上所学,对中西方两部经典作了比较有意思的对照。作者粗线条地描述了两部经典作为“经”的相似之处易象与易辞——谈谈读《易经》的方法,但其中的不同之处不知道作者是否同样思考过?孔子删定六经之旨与《圣经》的创作意图恐怕并不能等同。】

谦卦卦辞序卦传_周易杂卦传英语_周易系卦传解析

pro
专业风水布局,请联系在线客服
文章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风水理论体系。

风水大数据

更多
  • 最新文章
  •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