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六二:休复,吉。
象曰:休复之吉复卦看感情,以下仁也。
释字(词)
休
《说文》:“息止也。从人依木”。《唐韻》、《集韻》、《韻会》、《正韻》:“美善也,庆也”。《书·大甲》:“实万世无疆之休”。《诗·商颂》:“何天之休”。《易·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国语·周语下》:“晋国有忧,未尝不成,有庆,未尝不恰……为晋休戚,不背本也”。
笔者以为,“休”当从“木”从“仁”省。“木”是五行之一,位在东方,时为春天,天道好生,人道为仁;“仁”的本义是指生命体中的元阳之气,植物果实中的种子就叫“仁”,就是因为种子中孕藏着生命的元阳之气,是生命的根本,小孩子虽然幼小,却充满朝气和活力,生命力十分旺盛,这也是一股元阳之气。幼小的东西准是惹人怜爱,故把象对自己孩子一样的那种关爱、亲切的情感称之为“仁”,这是“仁”的引申义。《礼记》:“养之,长之,假之,仁也”。子曰“仁者爱人”。“休”从木从仁省,体现了一种对元阳之气的爱护和关切。说到“休”,不得不提到“息”,休与息常连用。”《说文》:“息,喘也。从心从自,自亦声”。实际上,“息”从心从鼻省。“心”代表血液循环系统,“鼻”代表呼吸系统。心的跳动和鼻的呼吸是人生命的两大体征。古人判断人是否死亡,就是看鼻息和摸脉搏。呼吸和脉搏都有,就证明人还活着。所以息的本义就是指生命的诞生和生长,引申而泛指生长。休和息都有培养元气,促使生命生长的意思。由于“休”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和情感,故“休”引申为美善、喜庆的意思。
仁
这里作名词用,即“仁者”。
《六书正讹》:“元,从二从人,仁则从人从二。在天为元,在人为仁。人所以灵于万物者,仁也”。《礼记》:“养之,长之,假之,仁也”。
下
这里作动词用,是退让的意思复卦看感情,表示愿意顺从于下。
释象
《复卦》最终会变为《比卦》。《复卦》先变为《豫卦》,然后再变为《比卦》。《复卦》初九一阳来复,代表一股元阳之气,故为仁者。《复卦》初九最终会成为《比卦》九五。《复卦》时,初九生于六二之下,六二得中而与初九比;《比卦》时,六二与九五形成正应关系,六二顺从于九五之下而正应于九五,九五为仁者南怀瑾老师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六二有仁心,这是一种多么美善、多么值得喜庆的事,故曰“休复”、曰“吉”。六二原在仁者之上,卦变后甘愿下于仁者而正应之,乃称“休复”而“吉”,故《象传》释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复卦》变为《比卦》时,要先变为《豫卦》。《豫卦》六二爻辞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其《象传》释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复卦》变为《豫卦》,再变为《比卦》,六二始终居中正之位,象田间的界碑一样,始终不可动挪。象征六二始终采取中正态度,既不媚上,也不欺下。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南怀瑾老师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复卦看感情,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于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复卦》六二,正是采取这种“上交不谄,下交不渎”的中正态度,最终归服于仁者,成其“休复”之“吉”,可谓知几者也。
义理
“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唯仁是从。“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一生极力推行仁的理想,希望统治者为政以德,宽厚待民,施以恩惠,以便争取民心。孟子发挥孔子学说,明确提出“仁政”的主张,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复卦》我们就可以看出,儒家从一开始就不主张“愚忠思想”,对无道之君决不助纣为虐,对仁义力量,也决不打击镇压,而是采取同情、乐观其成的态度。儒家思想在未被篡改之前,是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不畏权贵,为真理和正义而勇敢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