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道家文化含义,值得收藏!

《道德经》中的道家文化含义,值得收藏!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揭示了宇宙的真理,这是一个极其复杂宏大的概念,这个概念可以说对于整个道家文化,乃至整个华夏文明传承都至关重要影响深远。

大家好欢迎来到素说经典,我是素朴,之前分享了道门秘传版的老子道德经,很多朋友都很感兴趣,留言希望素朴详解一下,接下来素朴就来解读比帛书和通行版道德经,多出近千字的秘传版道德经大话2无极之道与神出配合,仅是素朴个人见解一家之言,无所谓对错,仅供参考,也欢迎留言与素朴一同探讨。

【道篇】第一章,道常有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故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皦;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古人写书一般都会开宗明义,所以一本书开篇就会将自己要表达的主旨先阐明。老子也不例外,《道德经》的开篇,老子就阐述出了一个非常难以用语言去概括形容的宇宙真理,这个真理可以说贯穿了整个华夏文明古往今来的智慧结晶,它对华夏文明的影响极其深远,那么想要透彻的理解这段话,我们就先要搞清楚开篇「道」「常」「名」这三个字的真实含义。

【道,可道,非常道】

首先来说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素朴认为这其中的「道」有三层含义,第一个道所指的就是《道德经》中,「先天地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的那个形而上的道,无论任何一版的道德经中,都跳不出老子对于道「独立」特性的描述,独者,唯一也,立者,存在也。

所以首先要明白,老子所说的这个「道」具有跳出世间万物的独立性,唯一性,是一个在当时所有人认知之外的存在,这个道的存在很难用语言具象化的去形容,就有点类似于佛家所讲的,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一种状态。它的具体含义我们后面再详细解读。

而第二个道通常被理解为言说的意思,如常言道,说道,在孔子编订的《诗经》中就有诸如「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以第二个道在这里用作言说,是符合当时语言环境的。

而要说第三个道,就不得不先说「常」字在这里的含义,素朴认为,这里的常,就是一般,普通,正常的意思,而常道,就是指的寻常之道,也就是说,老子提出的这个道,与当时古往今来的任何道,都不是一个含义。然而在帛书版道德经中,常道变成了恒道,这个我们一会再细说。

开篇老子说,道是可以言说的,但又不是以往人们所说的道,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后世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的人,一提到道又或者道德经,或多或少都能理解其中「道」所指代的意涵,但在最初老子提出「道」这个「新鲜」概念的时候,人们对这个「道」的认知是一片空白的。

【名,可名大话2无极之道与神出配合,非常名】

老子接着说「名,可名,非常名」大话2无极之道与神出配合,这里的「名」依然是三层含义,第一个名,我们暂且理解为名字,名称的意思,第二个名,则有言说和描述的意思,例如孔子在《论语》中所提到的「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而最后一个名,则是名字和命名的意思。

无极大话配合神道出什么装备_无极大话配合神道出什么法宝_大话2无极之道与神出配合

老子说这段话的目的,是为了引出后续要讲的内容,让读者不要用固有的认知去望文生义。所以说回这段的第一个名,借用佛家所说“名相”一词可能会更为贴切。即是说一切事物,都有名有相,听到的是名,看到的是相,而这名相本身又是虚幻的。

所以说,无论是道,又或者是名,都是老子为接下来要讲的内容,赋予的一个假名,就如同《金刚经》中所说的,「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所谓道者,即非道,是名道」「所谓名者,即非名,是名名」,都是为了描述给世人听,而勉强安一个名称。

所以老子说,这名是可以说的,可以用一个名去指代它,但是它又不同于以往人们所认识的那些名称所对应的事物。

在说清楚了道与名之后,老子便开始利用名来描述道了。

「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

上古天地始于一片混沌虚无,无论是盘古开天辟地,又或者是其他原因,总之这片混沌虚无之中化出了天地,所以天地始于无,而有了天地之后,自然万物开始萌芽,无中生有,有中生万物,所以万物生于有,有即是万物之母。

无中生有则万物孕育,有中生无则万物覆灭,所以有无是一个相生轮转的概念,有生就会有灭,有灭才能再生,如同一鲸落,万物生。这便是道体循环中自然万物往复生灭的规律。

在阐述完有无之间的概念以及关联后,老子接着说「故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皦」,欲在这里是「要」的意思,例如诗句欲穷千里目的欲一样。妙在这里就如同王弼所注解的「妙者微之极也」是绝妙精微的意思,皦在这里则是清晰分明的意思。

所以说通常在万物伊始的混沌虚「无」当中《道德经》中的道家文化含义,值得收藏!,要看到能生万物的绝妙精微,而在生出万物的「有」当中,更要将所生万物看的清晰分明。这就如同清代文学家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所以老子在这里告诉世人,要清晰分明的去洞见有无生灭之间的变化之道。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这句话很好理解,有和无这两者本就是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为表达他们所分化出的不同状态,就有了不同的名称。所以最初有和无合而为同,糅杂在一起时,实际上就是老子所最先提出的,代表道体混沌性的终极概念「无极」,老子在2500年前所提出的这个道的概念,也正是当代科学对宇宙所认知的,宇宙还未形成前的一种虚无缥缈的混沌状态。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接下来老子说「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段话作为《道德经》的开篇结语可谓是至关重要,如何理解它,会让整部《道德经》产生截然不同的基调。

玄字,最早可见于甲骨文之中,其本意为赤黑色,也就是红与黑相结合的一个颜色,这个颜色听起来非常抽象,我们一会再细说,首先看这个玄字,在老子时代的书写方法,看起来非常像一个竖起来的无限循环符号,又与后世所盛传,北宋道家易学宗师,陈抟老祖绘制的太极图有异曲同工之处。

要知道陈抟老祖当初所绘制的图案原本,就叫做《无极图》,也就说,陈抟老祖绘制出的这个似类玄字的图案,正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提出的无极这个概念。

一方面,玄字与无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唐以后,就经常出现玄和元混用的现象,因为要避讳唐玄宗庙号的玄字。所以玄又与元有着同样的意思,那元又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十大门徒之一的子夏,在他所著的《子夏易传》中,就对元字做出过解释,「元者,始也」,所以说,老子口中的玄与元一样,都有万物初始的意思,都是指道体的最初面貌,那种有无和合,密不可分的状态。

那么「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说,有和无在没有分开时就叫做玄,玄即是无极,无极即是道,玄之又玄就是存在于有和无之上的一种周而复始的混沌状态,这就是化出一切绝妙精微的那扇门。

那前面我们提到的这个玄字意为红黑色又有什么意义呢?

孔子是最早提出太极这个概念的人,在他著述的《易传》中说「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而后庄子在《大宗师》中又提出「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无极大话配合神道出什么装备_无极大话配合神道出什么法宝_大话2无极之道与神出配合

最后,北宋易学家周敦颐在受到前人著述的启发之下,在其著作《太极图说》中总结出了「无极而生太极」的理论

那么这三者的论述相结合就形成了后世「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的最终观念,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老子所说的无极之道,首先是独立于世间一切秩序、规律、变化之外的,是一种混沌初始的状态,在这混沌之中生出了阴阳相交的太极。就如孔子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前面我们说了,玄即是无极,无极即是道,那么老子这个玄所代表的红黑色,可以让《易经》伏羲先天八卦,和《尚书》伏生五行完美结合遥相辉映,在《易经》先天八卦中,坎为水,为黑,却是阴中之阳,阴仪阴卦,离为火,为红,却是阳中之阴,阳仪阳卦。

所以玄字红黑色所体现出的,就是从混沌且密不可分,到水火既济,阴阳相交的无极生太极的过程。

在玄字多重意涵的加持之下,老子才得以将高深莫测难以言说的无极之道呈现出来。当我们理解到这一层面的时候,再说回「道可道,非恒道」的帛书版道德经,如果把「非恒道」理解为自然万物的变化之道,实际上是对老子所说的无极之道做了降格化处理,因为无极生太极,太极才是世间变化之道,恒字源自甲骨文的亘,有亘久长远之意,所以无论是「非常道」还是「非恒道」,都是与寻常亘古之道不同的意思。

所以在《老子真本》中,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故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皦;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应译为, 道可以言说,但说出来的这个道,并不是人们古往今来所认识的那些道,可以赋予它一个名称,但是它又不同于以往人们所认识的那些名称所对应的事物,天地混沌从无开始,后生万物以有为母,所以通常在「无」当中要看到能生万物的绝妙精微,而在「有」当中,则更要将已生万物看的清晰分明,老子言下之意为明澈道观,就是要将形而上的道体与其化出的一切看的清晰透彻,因为看透彻才能明白有和无这两者是同出一体的真理,为表达他们所分化出的不同状态,所以就有了不同的名称,而他们本元一体的面目就叫做玄,并且周而复始的循环着,这个玄就是化出一切绝妙精微的那扇门。

所以在老子所描述的观念中,无极为道之本,道为无极之名《道德经》中的道家文化含义,值得收藏!,玄为无极之相。

pro
专业风水布局,请联系在线客服
文章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风水理论体系。

风水大数据

更多
  • 最新文章
  •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