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太极?太极之本太极所讲的是本体论
(四)、太极之本
太极所讲的是本体论。
太极一词出自《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那么,什么是太极?
在中国古文献里,“太”常常训为大,《白虎通义·五行》曰:“太,亦大也”。“极”常常可以训为“中”,郑玄所作《笺》曰:“极,中也。”孔颖达《正义》中曰:“极之为中,常训也。”“中”也是指标准、法度之意。所以,太极的本义就是大中的原则、法度的意思。 “极”也有极致之意,太极也有最极致、最根本、最本源之意。
古人观察发现,在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一种内在生命活力,一颗种子只要给于其适当的条件,它就能发芽、生根,并成长为植株,并开花结果。
正是这种生命力造就了万物各具形态、成长繁育、生长化收,使树木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使我们的幼儿长大成人,能够使我们身体内部、社会乃至宇宙天体维持自然的平衡与更新。
在自然界中也存在这种生命力,它能够使天地按照昼夜、四季的规律不停运转,能够产生冰霜雨雪、雷电风云、暑寒燥湿的作用,是这种力量带给自然界多姿多彩的勃勃生机。
这种“生命能力”,佛家称之为“心”,故有“心生万法、万法归心”;道家称之为“气”,它缈无形象却又无处不在;理学家称之为“理”,也就是天理,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却又遍布所有有形无形的事物与生命体,这种能力在《易经》中就叫做 “太极”,它具有“生生”不息的特性。
这个“太极”本无形象,无可言说,非要用一个图来表述的话,就是一个空心圆。见下图所示。
这种生命力是万物变化的能动之力,万事万物都具备这种“能动性”,万物因这个“能动性”而变化,变化就产生了“差别”,也就是阴阳。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我们知道,大自然有天地、日月、昼夜、寒热,动物有雌雄,社会有治乱更替,人类有男女等等,这些都是事物变化所致。
古人就将天、日、男、雄、昼、热等象征光明、温暖、刚强、向上的现象都归属于阳,而把地、月、女、雌、夜、寒等象征黑暗、寒冷、阴柔、向下的现象都归属于阴。阳性事物具有散发、活力、刚健、升华、创始等属性特点,阴性事物具有收藏、静止、柔顺、承载、生成等属性特点。有了相对性阴阳也就产生了。
事物的变化产生阴阳之后并不会停止,而是在阴阳的基础上继续分化,即阴阳本身也在变化,而又有新的阴阳,这就是四象。在四象基础上继续分化就是八卦,就这样一个八卦周期的变化就完成了。
比如受精卵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受精卵的分化是无穷尽的,是循环往复的,但是并非永远是这样简单的循环复制而无改变,不同的细胞就会组合出不同的功能,会产生头、身、四肢和五脏系统以及眼耳鼻舌筋骨皮肉等。
因此,万物的变化符合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而还会组合演化出三才、五行等系统(后面会讲到)。也就是,不会永远1、2、4、8……这样简单方式变下去的,在其基础上还有内部分化组合。
用传统的卦爻演化八卦生成图来表示就是如下图所示。
若用邵雍的小横图来表示即如下图。
太极八卦系统是研究事物总体变化规律的模型,而太极图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以“图像”的方式阐释阴阳变化哲理的图形,是探索宇宙社会人生变化发展规律的图式。千百年来,悠悠流传,博大精深。
(五)、世传诸多太极图
太极出自《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太极为阴阳之先兆,本无形象,然而古人为了形象地表达太极演绎天地万物的生成过程及其阴阳五行八卦的相生关系,开始创作太极图式。如果不算出土文物中的类似阴阳纠缠结构的线条图案,最先有文字记载的准确称之为“太极图”的图案,就是周敦颐太极图。
传说陈抟画《无极图》以明逆行修真之法,周敦颐改造之始传《太极图》以顺行演绎造化之机,并将《洪范》五行融入其中,后世多种太极图纷纷传世,有分立式的,也有一体阴阳合抱式的。如天地自然河图、太极先天图、周敦颐的周氏立式太极图、来知德的来氏太极图、景岳太极图、左辅太极图、胡煦所制的循环太极图,然而流传最为广泛的是阴阳双鱼合抱太极图,现在还有人制作立体太极图,将太极阴阳关系引入到三维空间而成太极球。
下面简要解读一下流传较广的几种太极图,并说明这些太极图存在哪些问题。
1.周氏太极图
周氏太极图作于北宋,是五层结构的立式太极图(见图示),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对该太极图进行简要阐释,朱熹著有《太极图说解》,有学者认为周氏太极图脱胎于五代道士陈抟的《无极图》。
其含义大致如下:
最上一个圆圈代表“无极”,是无极至极、无边无际、圆融周遍、无有终始的意思,这个圏也代表阴阳未分的混沌,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第二圈为三轮黑白(阴阳)环互交合图(该图示类似于《周易》八卦中的坎离环交结构),“无极而太极”,太极是无极的显现之机,是阴阳过程的展开与动静变化,环互结构象征阴阳互变流转,周而复始;坎离结构象征阴阳互含互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如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所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第三圏为五行变合图,由阴、阳、阴中阳、阳中阴变化交合而生化出了水、火、木、金、土五行要素。五行之气顺布,四时更迭而有序,水火木金成四象,土居中而和,五行下的一小圈表示五行之气汇聚而凝和。
这里就是由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的过程中再分化组合而有三才、五行。
第四圏为阴阳五行凝聚显化,形成阴阳两类相互对立、互补的事物。秉受阳气而形成的事物而呈阳性特征,秉受阴气而形成的事物呈阴性特征。故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最下一圈象征万事万物皆由阴阳而出,生生不息什么是太极?太极之本太极所讲的是本体论,变化无穷,无有终期。
周氏太极图以阴阳、五行理论依立式多层次形象地描绘了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化模式,该图示得到后世许多学者的推崇,周敦颐也被奉为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
周氏太极图的图示对于一般人来说还是有些复杂,而且阴阳之间的关系缺少形象化的体现,阴阳与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图示中似乎也没有展示出来。《周易•系辞》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个八卦在周氏太极图中也没有完全体现(只有坎离二个卦象)。
2.来氏太极图
来氏太极图作于明代,来知德(别号瞿塘)潜居蜀地深山参研易理达29年,著有《周易集注》一书,来氏太极图为黑白环互图,黑者阴,白者阳。阴者可分为二,即太阴、少阴;阳者也可分为二,即太阳、少阳。中央还有一圆,据来氏讲:“非中间一圈,乃太极之本体。”
何为“非中间一圈”?太极之本体又是指什么?这都是值得推敲的。笔者认为来氏太极图在易理上是有严重问题的,既然称作“太极图”就应该符合《系辞》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实际上周氏的太极图并不符合!如果将整个圆视为太极,那么太极生的不是两仪,而是三仪(即阴、阳、中圆)!如果将来氏太极图分作阴阳两半,那么中圆归于阳的一边,还是阴的一边?
来氏说“非中间一圏,为太极之本体”,太极本来就是阴阳的本体,太极的中央又出了个本体,岂不头上安头?
我前面谈到了太极就是本体,来氏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太极本体!
3.古太极图(天地自然河图)
古太极图,亦名“天地自然河图”,古太极图是在天地自然河图的基础上划分出了八卦。元末明初赵氏撝谦在《六书本义》中曰:“天地自然河图,伏羲氏龙马负之出于荥河,八卦所由以画也。世传蔡季通得于蜀隐者,秘而不传。赵氏得之于陈伯敷氏,熟玩之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之妙。自明洪武以后,此图遂盛传于世。”朱震(子发)云“陈抟以《先天图》授种放,三传而至邵雍”。则康节之学,实出自希夷。”有学者认为这个太极图出自陈抟。
古太极图也是类似阴阳双鱼结构的太极图,其特点是“熟玩之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之妙”,今人郭彧先生(郭彧先生就在我们群内)在《孔子2000》网站写过一篇短文《谈所谓“阴阳鱼的太极图”的来源》专门介绍该图由先天八卦简约而成,其过程如下图示。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看似古太极图符合先天八卦圆周分布,但是,我们知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那么太极图是不是也应该符合圆周四象分布呢?也应该。那么我们看看古太极图是不是符合四象圆周分布。
见下图。
从图示可知,古太极图满足了先天八卦圆周分布,却不能满足四象圆周分布。
郭彧先生就在我们这个群里,我这里只是与郭彧就这个问题探讨,我很敬重郭先生的治学精神。
目前社会上一些人将古太极图的鱼眼换成圆点,认为是“最标准的太极图”,实际上没有所谓的“标准太极图”之说。现在社会上还有一些人根据阴阳划分八卦的方法造出了一些怪异“太极图”,这些图像难以表达中国古代哲学的境界。
4.阴阳鱼太极图(传统太极图)
目前,在社会上流传最广的太极图就是阴阳鱼太极图,这个阴阳鱼太极图应该是从,从孔庙到楼观台,从中医到武术,从韩国国旗到玻尔勋章族徽等等,都有这个阴阳双鱼太极图的影子。阴阳双鱼象征阴阳之间本为一体,然相互对立,互动消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阳鱼太极图将阴阳关系揭示的惟妙惟肖,但是与古太极图一样难以表达阴阳、三才、五行的内在联系。
按照今人李申在《易图考》中的说法:“《阴阳鱼太极图》还是以它简明而流畅的线条表达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太极、阴阳学说的主要成就,只是还未能表达太极、阴阳学说的最高成就。”“比如《周氏太极图》中的五行观念,《阴阳鱼图》就没有反映出来。”【见李申著《易图考》(北京大学出版社)第94页】
(六)、郭氏太极图
笔者2007年在《国学论坛》首次传出了这个太极图,是笔者近二十年对太极图参悟的成果。该太极图比传统阴阳鱼太极图多了一个中圆(见图示),这个中圆表示阴阳多方面运化致和而生(阴阳和合则生,如男女交合则生)的境界。这个太极图在社会上已有广泛传播。
这个太极图也属于阴阳鱼结构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道七星八卦九宫十方,只是阴阳双鱼有鱼背与鱼腹之别(意象)。阴阳鱼分开来看“中圆”在阴鱼或阳鱼中变成了“鱼腹”,阴鱼、阳鱼本身也具有了阴阳属性,阴鱼的鱼眼与阳鱼的鱼眼分别是阴与阳的核心(即主要点)。
这个太极图在阴阳鱼太极图基础上形象表达了三才、五行、八卦等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构成了统一于太极基础上的多元互动、中和与均衡关系。也就是说,将传统阴阳鱼太极图着重描述的阴阳对应关系,发展为多元(三元、五元等)之间的互动协调关系。从本质上讲,三才、五行、八卦又根源于阴阳,而阴阳本于太极。
现在社会上流传的“古太极图”也好,还是所谓“标准太极图”也好,这些阴阳鱼太极图都仅仅是以圆心为中点在圆周上进行八卦化分,从而达到与先天八卦圆周分布的“形似”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道七星八卦九宫十方,而忽略了四象的“形似”。除了周氏立式太极图外,所有阴阳纠缠的太极图都不能揭示三才与五行(多元)与阴阳之间的关系。
大家在这里可以注意到朱熹与陆九渊所激烈讨论的关于无极与太极之关系,我认为无极、太极本质是一,是不同角度所言,不是说太极之外还有个无极。无极是说万物之本体无形无相、无声无臭、无往无来、无人无我,然包含一切可能;太极是说这个本体具有“能动”之性,太极一动就产生阴阳,就生化出了万物。
郭氏太极图将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八卦融为一体,将孔子《易传》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宇宙生化模型,与《老子》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生化模型完美融合在一起。历史上这两个生化模型学者引用的最多,但是通常解释不清两者的关系,更谈不上将两者结合起来。
传统阴阳鱼太极图将阴阳之间的关系演绎的惟妙惟肖,但是对于三才、五行等多元关联则难以表达,这一点反而是周敦颐的立式太极图更胜一筹,然而周氏太极图却没有阴阳鱼太极图的生生运化的动态体现,也没有直观揭示阴阳、三才、五行之间的统一关系。
在郭氏太极图中,两仪、四象、八卦的划分符合“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演化逻辑,四象八卦没有采用古代太极图示中的八卦(或四象)圆周分布的“形似”(赵撝谦在《六书本义》中的天地自然河图),而是采用“加一倍法”的倍加数理模式。这样的八卦划分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将三(三才)、五(五行)、六、七、八等各种易数关系体现出来,并将中国文化强调的“中”(中道、中行、中庸)体现出来,这是其它太极图所没有的。
太极图中的每一部分也包含了太极图,也就是说八卦中复有八卦,故八卦相重而成六十四卦。
下面是对郭氏太极图的深入解读。
《易》曰“太极”而《洪范》曰“皇极”何也?太极表天道,皇极表人理,太极化而阴阳,皇极和阴阳而位乎中,太极显体,皇极达用,即体而达用,故太极、皇极本一也,在天道曰“太极”,在人道曰“皇极”。皇极就是处中用和的根本原则,是《洪范》所强调的中道精神之所在。
如果将太极图视为天道的运行规律的话,那么皇极图体现的就是人道应遵循的规律。人道规律体现的是人间秩序,是修身、治国、安邦、平天下所遵循的大法则、大原则。
郭氏太极图将所有的阴阳、三才、五行、八卦概念全都包括了,并且包容了三极之道,即无极、太极、皇极,三极分别对应天道、地道、人道。三极本为一体,然而化现为三。
“三极”也可以分别对应于中国主流文化的儒、道、佛三家,故佛家以“心”立论,有“心生万法,万法归心”之说,佛家认为心的本质是因缘空性,认为人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证悟空性,即明心见性;道家以“气”立论,道家非常重视阴阳之道,故我们常常在电影、戏曲、文学、道观、道书中看到道家的阴阳太极图符;儒家重人伦,故以“理”立论,这个理通“礼”,儒家重视仁义道德,期望通过“仁义礼智信”五常和五伦建立合理、和善的人际人伦秩序(礼),儒家重视平衡各种社会关系,因此五行平衡的概念在儒家十分重要,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儒家学派的《五行》一书,说明五行在汉代乃至先秦是儒家非常重要的概念,最早记载五行的就是儒家的典籍《尚书》,儒家的最高境界就是希望人人成为圣人君子。当然道家也重视五行,主要用于中医、天文、丹道和吉凶祸福的禨祥推算等等。
“心”、“气”、“理”可以分别对应郭氏太极图中的无极、太极、皇极,三极本为一体,然化现为三。心学的“心”具有“空灵”、能动、“至善”、无象、无所不包的特点;气学的“气”具有“太虚”、“玄妙”、气化、聚散变化的特性(偏向于物质本源说);理学的“理”是将天地运行法则与人伦规范抽象化、本体化,成为世界宇宙的本源,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天地自然运行规律,维护社会人伦秩序什么是太极?太极之本太极所讲的是本体论,当然也会有许多偏颇。
从心学、气学、理学三家的本源上来讲,“心”、“气”、“理”同为一体,只是从不同视角各表其说。
宋明理学清末以后走向衰落。
下面是我的“发明”,请大家不要见笑。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逐步回归,本着批判继承的态度,我将“心”、“气”、“理”合三为一称之为“元”。
元,这个概念几乎概括了心学、气学、理学,乃至科学的关于宇宙本源的所有内涵,因此,我将元作为宇宙的本源。
(七)、太极图应用
太极图理论可以说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其用至精至深,至广至大,小可修身齐家,大可安邦治国平天下,然太极之理大家往往是“日用而不知”。
研究《易经》和太极图最核心的就是要“知行合一”,不能只将《易经》文本和太极图作为一种知识,而是要化作一种能力、一种修养,还要化作一种世界观,一种思想方法。要通过对太极图所传达意境的理解和认知,把握不断变化中的世界,掌握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变化的大局与趋势,作出正确决策。
郭氏太极图在继承传统太极图精华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提供了一种观察事物变化的多元关系模型,提供了一种世界观、方法论,也具有本体论意义。由这个太极图延伸出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当然,我只是参悟、揭示出其中的一部分内涵。
郭氏太极图的最大特点就是在继承阴阳鱼太极图的基础上,发现了由阴、阳、阳中阴、阴中阳汇聚和中而形成的“皇极”。这个皇极与多方(阴、阳、阳中阴、阴中阳)都有交集(即公共部分),如果将阴、阳、阳中阴、阴中阳看作多边关系的诸方,那么这就意味着,要使各方达成共识,只要把握这个“共同点”即可,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思想的形象化体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在认同差异的前提下寻求协同与合作。太极图的中圆就是和同的部分,而中圆外就是差异部分,这个中圆(皇极)体现的就是致中和合之道,在儒家称之为中庸,道家称为中和(《老子》曰“冲气以为和”)。
太极图是以“象”的方式描述矛盾(阴阳)关系变化的动态模型,在太极图中央的这个圆圈(皇极),正是以大而中的原则协调矛盾(阴阳)关系的最佳途径,这个圆处阴阳之中位,且能够兼顾到阴、阳、阴中阳、阳中阴,一方面体现了不偏不倚(中正、公平、正义),另一方面体现了尊重差异、寻求共性,从而在多元关系中保持和谐与稳定。
太极图的中圆也是阴阳双方利益的共同关注点,是双方沟通的基础,所以沟通也是使双方达到和谐圆润的最佳途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充满了各种利害关系和恩怨矛盾,处理好这些矛盾的最好途径就是公平、中正、包容,彼此间要尊重差异、相互理解、互利互惠、寻求共赢。人与人之间要不失时机的进行有效沟通,消除误解,达成共识,营造良好的氛围。而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常常是各自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兼顾对方,双方不能有效沟通,不能相互谅解的结果。
太极图中最基本的关系是阴阳,五行是在阴阳基础上至中变合而形成的多元互动关系。阴阳间互相依存相互消长呈现的最基本的规律就是“对立统一”,五行间五种因素相生相克流转往复呈现的基本规律就是“互动致和”。因此,“对立统一”,“互动致和”是太极图运化展现的根本规律。太极图理论将阴阳(矛盾)规律与五行辨证原理有机结合和在了一起,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家),奉行“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五常”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处理、协调、维持社会中个体与群体和谐关系的人伦原则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道七星八卦九宫十方,是大家应共同该遵守与营建的基本关系。如依照这五常之道行事,则人与人之间相互融通,社会群体融洽和谐,反之人人不得安宁,社会失序。
我根据郭氏太极图的三极之道提出了“平等、互容、合作”的符合现代多元社会的价值观(参见《中国的“普世价值”》】),引起了社会共鸣,已经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基本原则。
太极图理论不仅可以用于社会科学也可以用于自然科学,太极图的哲学原理可以与现代科学自然哲学对接,比如物理学中正电荷、负电荷,质与能等都属于太极图的阴阳范畴;物质聚变或裂变都会转换为大量的能量,也就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质能转换,如果将物质和能量分别视作阴阳双方的话,质能转换也就是一种阴阳转换,相对论中的时空关系也符合阴阳相对性。再比如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揭示量子运动在测量之前具有不确定状态,测量后才可确定二元态,这个非确定状态也就是郭氏太极图中的非阴非阳的中间态。量子纠缠揭示的就是纠缠中的量子间的同步互动关系,说明微观物质不是“死”的物质,是具有相互间的“灵性”关联。
量子纠缠现象的验证宣布了“唯物论”的理论困境,也意味着微观物质间具有天然的“灵性”,这也是古人讲的“万物皆有灵”。太极作为万物的本源是“元”,是“心”、“气”和“理”的混合体(见郭氏太极图所述),“心”是指它所具有的“灵性”,“气”是指它的玄妙莫测,“理”是指它的运动符合一定“规则”。量子纠缠现象是量子所呈现的“灵性”特征,测不准原理是量子呈现的“玄妙莫测”特征,量子运动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能为人类所利用就是量子呈现的“规则”特征。
太极图的演化可以视作一个有机的、具有“灵动”的微观粒子模型,太极图所揭示的阴阳乃至五行运动规律,符合从微观到宏观的所有物质形式,这就是古人讲的“一物一太极”、“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意境。每一个物质单元都可以视作一个太极元素(物物一太极),众多物质单元层层叠叠构成更大的物质单元(太极之中复含太极,一多互容),直至更大的宏观结构,不可尽言。
很多学者认为,到了量子层级,或者更宏观的物质形态(比如黑洞、暗物质等),只有中国的传统哲学能够解释这个奇妙的世界,此言不虚。
前面讲的是自然哲学,从辩证哲学层面来讲,太极图中的阴阳两仪与现代辩证法中所讲的“矛盾”有一定对应性,太极图理论中的阴阳辩证哲学包容辩证法中的矛盾论(马哲)。唯物辩证法中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这三大规律在太极图中均有呈现,阴阳鱼两仪的相对关系表达的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两仪之间互动循环、彼此消长表达的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阴鱼或阳鱼由尾部到鱼头部生化出对立面,所呈现的就是由弱到强,再向另一方面转变,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阴阳鱼中的鱼眼相当于事物的主要矛盾,鱼眼分阴阳就是主要方面次要方面。
太极图理论中的三才、五行、八卦等事物多边关系和运行模型体系是辩证法中所不具备的。
以上从诸多方面阐述了太极图理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太极图理论还可以引入到现代政治哲学、企业管理等方面,我也有这方面的探索(参见《五行学说现代阐释(三)三 权 分 立与五 权 制 衡》等),这一方面的应用是将太极图的象数再次引入到了政治哲学中,是对《洪范》思想的继承与发扬,这一思想已经在中国近年来的改革中得到实践验证,具体内容就不展开了。可以参见本博客中相关内容。
好了,《太极图解说》就暂且讲到这里,如有疑问,大家随时可以提出,我们可以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