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道第五十一章道生德蓄章的解读,是清代道家证道的大宗师
导读
这个专栏选择的道德经注解,是笔者认为几千年来最好的几家,他们的身份不是学者,而是证道者。与一般学者不同,学者注解道德经,是纸上谈兵,谈来谈去最后只是文字游戏,或是引向哲理,给人一点启迪。
证道祖师解读的道德经,是基于真实的修行实践而言,虽然不同的祖师角度不尽相同,但最终都是真货和干货,而非哲理、鸡汤或牵强附会的治国哲学。因为《道德经》本身就不是一部哲学著作,也不是兵法,也不是治国之书,它的目的非常明确,是性命之学,是超越生死的实践。当然,它也完全涵盖和囊括了以上这些定位。
之前,我们已经分别解读了吕洞宾、黄元吉、刘一明、陆西星、李西月、李道纯、程以宁等等几位证道祖师和真人对道德经的解说。今天进行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德蓄章的解读,是清代道家证道的大宗师——黄元吉祖师的解说,本文选自黄元吉《道德经精义》一书。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道无名也,无名即无极。所谓清空一气,天地人物,公共生生之本。以其非有非无,不大不小,无物不包涵遍覆,故曰“大德”。道即万物所共之太极也;德又万物各具之太极也。是故万物资生,本太虚之理;一元之气,溥博弥纶。无巨细无隐显,莫不赖此道以为生,而托灵属命。阴阳燮理于其中,日月斡旋于其内,有如草木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而得以培植其本根。是即“道生之,德蓄之”也。
道就是无名,无名即是无极,也就是所谓的清空一气,是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的共同源头。因为道非有非无、不大不小、包含了一切万物,所以用“大德”来形容它。所以,道就是包含万物的太极,德就是万物各自具有的太极。
所以万物生长,都是从道生一气,一气周流万物而开始。一气的流行既是浩浩荡荡之巨,又是无孔不入之细,既有明显能观察到的,又有难以察觉的……万物都依赖道而生,从而具有各自的性命。在每个生命中,都有阴阳在其中冲和,日月在其内调和。就如草木,日光的照耀,月光的含藏,雨露的滋润,这些让草木得以培植自己的根叶。这就是“道生之,德蓄之”的内涵。
万物得所涵育,则熏蒸陶镕,始而有气,久则有形。由是潜滋暗长,日充月盛,而人成其为人,物成其为物,又即“物形之,势成之”也。惟其生也以道,蓄也以德,万物虽繁,皆无遗漏。是以万物莫不以道为尊,以德为贵焉。盖道为生人之理,非道则无以资生;德为蓄物之原,非德则无由蕴蓄。道之尊、德之贵为何如乎?然皆自天而授,因物为缘。不待强为,天然中道。无事造作,自能合德。若或使之,莫或命之,而常常如是,无一勉强不归自然者。
万物得到了涵养化育,就开始发展和成长,一开始有看不见的气,久而久之则有能够看见的形体。就这样,潜移默化的生长,一天天一月月的越来越旺盛,人就这样长大成人,物就这样长大成物。这就是“物形之,势成之”。
正因为万物从道而生,因德而长,所以万物虽然数目繁多,却不会有一个遗漏的。所以万物没有不以道为尊崇,以德为贵重的。因为道是生人生物的本体,如果没有道就不会有任何东西产生;德是壮大万物的根源,如果没有德就不会有任何成长。
道德如此尊贵,但却是从天而降自发运行,针对每个不同的对象而施加不同的作用,不需要额外的干预,天然就是黄金分割一般的最优法则,不会有任何多余的举动,内在完美的符合事物的发展需要。这一切看起来好像有人安排,却又找不到谁在发号施令,而永恒的处在这样的自动运行之中,天下没有任何东西不处于道的运化之下,没有任何东西不归于自然。
是道也,何道也?天地大中至正之途,圣人成仙证圣之要也。欲修金仙者证道第五十一章道生德蓄章的解读,是清代道家证道的大宗师,舍道奚由入哉?是以凝神于虚,合气于漠。虚无之际,淡漠之中,一元真气出焉,此即道之生也。道既生矣,于是致养于静,取材于动;一真在抱,万象咸空;常操常存,勿忘勿助,则蓄德有基矣。然顺其道而生之,则道必日长;因其德而蓄之,则德必日育。以长以育,犹物之畅茂繁殖,一到秋临而成熟有期也。
这是什么样的道?这个道是天地之间最大、最中、最正的路,圣人之所以成仙和做圣的关键。想要修行金丹大道,不从这里进入从哪里进入呢?所以凝神于虚无,合气于淡漠。虚无淡漠之时,一元真气出现,这就是“道之生”。道已经生了,于是养道于静,取材于静中之动。一元真气在抱,感官的万象都空寂了。观照之时,常操常存、勿忘勿助,这样就能蓄养大德,以至于筑基。以此如法生道,则道必然一天天渐长,以此如法蓄德,则德必然一天天孕育。生长发育,就像植物一样枝繁叶茂,直到秋天的时候成熟结果。
夫道之既成且熟如此,而其间以养以覆,又岂有异于人哉?要不过反乎未形之初,复乎不二之真而已矣。究之生有何生?其生也,一虚无之气自运。我又何生之有而敢以为有乎?虽阳生之候,内运天罡,外推斗柄,似有为也;而纯任自然,毫无矜心作意于其际,非为而不恃者欤?以此修道,则德益进,而道日长,自然造化在乎手,天地由心,虽万变当前,亦不能乱我有主之胸襟。此不宰之宰而胜于宰也,非深且远之玄德哉?
道是这样成熟,其中的调养爱护,在人身上也是一样的道理。关键是返归先天,重新找回不二的真一之气而已。道之生是什么样?当道生之时,一虚无之气自发运转。所以,我在这其中又生了什么呢?又怎么敢认为是我所为呢?虽然一阳初生的时候,身中之气像天空中的星辰一样自发地开始运转,看起来像是刻意为之。但实际上纯粹是自然发生的,没有任何思维去干预主导万古至尊境界一元二分三才四象五行,这不正是老子说的“为而不恃”么?以这样的方式修道,就会德一天天进步,道一天天增长,宇宙在我手,天地由我心。虽然世界纷纷扰扰的变化发生在眼前,却不能扰乱我的心胸。这就是不去主宰而胜过去主宰,不正是深远的玄德吗?
小火锅点评:
无极而太极,太极即一炁,一炁产阴阳,阴阳分四象,四象即五行,五行八卦衍生万事万物。其中一炁之前为先天,一炁分阴阳之后为后天。先天不可知不可见不可感,后天可知可见可感。因此《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上形下,即先天后天。
道德为先天,物势为后天。而后天世界中,“生、蓄、形、成”,又如同《易经》所说的“元、亨、利、贞”,也就是“少阳、老阳、少阴、老阴”,也就是“春、夏、秋、冬”,也就是“木、火、金、水”,也即是“仁、礼、义、智”,也即是“四象”。五行比四象多了一个土,而土其实是太极分阴阳之后,又“母隐子胎”,遁入万物中,作为“冲气”而燮理阴阳。此气即德,即太极,既为先天,又隐于后天之中。所以德就是道,之所以称为德,是指后天世界中的道。
先天世界没有二元对立,没有生死利害人我的分别,只有圆满清静。后天世界有阴阳之对立,生死之对立,有人我、利害、善恶、美丑种种对立。因此,有对立就有此消彼长,就有好的同时又伴随着坏的如影随形。我们人类所厌恶的一切死亡、衰老、丑陋、得不到、会失去……都是二元对立的必然产物。圣贤之学的根本就是,从二元对立的后天世界,回归无二的先天世界。也就是从五行、阴阳回到太极、无极证道第五十一章道生德蓄章的解读,是清代道家证道的大宗师,而方法则是“修德以进道”。所以老子在最后点明了大道根本——玄德。玄德即上德,即儒家的“明德”。
玄德不是我们常说的那个“道德规范”,常说的“道德规范”是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而玄德是脱离任何外在条件的无求。所以人要回归圣贤,就学习大道。大道生育万物、长养万物、成就万物、归藏万物,那么人也要去救助众生、利益众生、成就众生、解脱众生。而做了这些,还必须学习大道的谦逊,大道做了一切事却不认为自己做过任何事,所以修行人积功累德,也要默默地做,悄悄地做,润物细无声的做。无论你的功德是不是为人所知,你自己都要在心里淡忘这些,你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在回归大道,只是做一个宇宙公民,所以宇宙之内的事只不过是份内之事,有什么好称斤论两沾沾自喜的呢?——这也就是老子说的“不有、不恃、不宰”,也即《金刚经》里所说的:“佛说灭度无量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灭度”。这即是“归零”的意思,因为只要你还有数目,就不是无限,而0则容纳了一切无限大与无限小。
《尚书》:“苟不至德,至道不凝”。中国人自古以来提倡“阴骘”,实在是一种很深的智慧,原理就在于老子这一章。最后送上一则禅偈,是三祖僧璨师父的《信心铭》开篇四句,以应老子本章宗旨。偈曰: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黄元吉祖师简介:黄元吉,名裳,字元吉,一说号元吉,江西丰城人,生平事迹近于神奇传说。他清朝时曾在四川富顺乐育堂传授内丹诀法,由门下弟子笔录并编纂成《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三书留传于世。据传尚有《玄宗口诀》、《醒心经注》、《求心经注》等书,外界已难于搜求,门内尚且珍藏有《玄宗口诀》等秘本。
道家传统丹道向来有两大主干,一是钟离权吕洞宾一脉,称为少阳派,后开全真派发扬光大,;另外一大主流是陈抟张三丰一脉,陈抟与吕洞宾互为师友,吕洞宾尊称陈抟为“先生”。这派被称为隐仙派。陈抟传火龙真人,火龙真人传黄元吉和张三丰,其中黄元吉开创乐育堂法脉,将隐仙派发扬光大。
黄元吉真人于清末道光、咸丰、光绪年间,奉师命应运而来,数次往来蜀中,诲人不倦,创立了一个大名鼎鼎的丹道修炼流派——天府乐育堂。“天府”原指四川盆地,在这里是指成道的究竟境界。“天”者,乾也,道也;“府”者万古至尊境界一元二分三才四象五行,家园也。我们都来自生生不息的“大道”这个母体,也终将归于不死不灭的大道家园。“乐育”寓意“以化育众生和万物为乐”之意,“堂”者,殿堂之意,有空阔无物、承载万物之含义!
黄元吉先生之传承来源于隐仙派万古至尊境界一元二分三才四象五行,其丹法则带有中派的特色。黄元吉真人原是博学鸿儒,兼通佛乘,后“飘然拂袖出儒林”,得火龙真人传授,于悟道见性之后更进一步,终成无上大道!火龙真人之高徒,世人只知有张三丰真人,而不知有黄元吉祖师……作者 公众号/头条号: 儒释道小火锅(五戈)一锅虽小煮天地,破迷显正立真宗
诸子真言做宝镜,离幻返真赴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