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魂卦六爻 :是否同意盛极而衰,物极必反?
是否同意盛极而衰,物极必反?
这个问题由一位好友
提出,说实话在此之前,我是无条件同意这个观点的游魂卦六爻,但当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想要回答为什么同意时,我却想不出任何值得信服的理由,为此耽搁了很久。这个问题已横亘数千年,想要完美回答太难,姑且说一下个人看法。
每一个中国人想来对“物极必反”的说法都不陌生,“物极必反”的思想渗透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吕氏春秋》中有曰:“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道德经》中有言道:“物壮则老,谓之不道游魂卦六爻,不道早已。”其中的物壮则老与物极必反是一个意思。杂家的《淮南子》中也有:“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游魂卦六爻,日中而移,月盈而亏。”包括《三国演义》中开明宗义地指出封建王朝的发展规律: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简直脍炙人口,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上面是关于“物极必反”的一些出处,但“物极必反”的思想源头在哪?我认为还得首推中华文化的奠基之作——《易经》。有人将《易经》当作卜筮占卦之书,也无不可,但我更喜欢将它看作一本哲学巨著,可以说后世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都可以在《易经》中寻到影子。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太极图、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墨家“节用、尚力”的思想、名家的阴阳共存思想等等都源于易经。
《易经》分为三部,《连山》、《归藏》与《周易》,现存的只有《周易》,现在说的《易经》一般都指《周易》。
《易经》的基本作用是推天道以明人事,运用的基本方法是“取象类比”法。例如《易经》八卦虽然只有八个,但却囊括了世间万物,古人认为,所有事物都可以归入八卦之中,比如对于家人的角色来说,父亲为乾卦,母亲为坤卦,长男为震卦,幼女为兑卦……易经本身运用是形象思维,与当今人们善于运用的逻辑思维貌似有点格格不入。
若非要从理性逻辑的角度去判断这种取象类比的方法合不合理,由此推断的结果成不成立,我认为其有一定的合理性。取象类比是一种抓住事物主要特征进行的归纳法,具有某种特征的事物都附有该种特征应有的属性,此种属性又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这是易经用于推断的逻辑基础,此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
《系辞》中有段话也可作为《易经》理论立足的依据:“《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易学以天地的变化规律为准绳,所以能包含天地的运行之道,而人鬼蛇神本由天地精气所化,是天地运行的一部分,被包含在易学的范畴中也就理所当然了。这也是推天道为什么可以明人事的依据,因为人事本身就是天道的一部分。
既然易学从逻辑的角度站稳了脚,那我们下面来重点说一下《易经》推的天道到底是什么。最基本的一条便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以变化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万事万物,这是《易经》的哲学基础。而由此总结出的“物极必反”思想更是体现在《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几乎每一卦(谦卦除外)。
六十四卦可以看作事物的六十四种境况,每一卦都有六爻,可以看作每一种境况发展的六个不同阶段,从下至上分别为初、二、三、四、五、上,阴为六,阳为九。以乾卦为例,六爻均为阳,爻辞为: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
大意是,初九爻身居下位,时机还不成熟,所以应当像潜藏的龙一样不要施展你的才华;九二爻告诉人们要抓住机遇,求大人物帮助以使自己有更好的发展;九三爻讲君子终日自强不息,每天晚上对自己进行深刻反省,保持警惕的心,才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九四爻讲根据不同时机,可以一跃九天,也可以复沉于渊,都不会有什么灾难;九五爻是飞龙遨游于天际,有利于见到大人物,九五之尊便来源于此;上九意思是龙向上飞得太高了,便会有后悔的事情发生。
类似于乾卦,几乎每一卦的九五爻均是事物发展的极致,继续发展必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是“物极必反”的根本体现。
而且六十四卦有其特定的顺序,例如泰卦之后为什么是否卦,《序卦传》中这么说:“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于否”。这就是成语“否极泰来”的由来,只不过正好倒过来了,因为按照卦序来看游魂卦六爻 :是否同意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于同人”,“泰极否来”或者“否极同人来”才是正确的(题外话)。第六十三卦是既济卦,表示达到圆满,但紧接着“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第六十四卦是未济卦,表示一个循环的结束,也代表另一个循环的开始。可见,六十四卦卦序也暗合物极必反的思想,物极必反其实是指事物是循环发展的,这种循环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螺旋发展态势,经济学领域著名的“康波周期”便是如此。
对此,《系辞传》更从理论上加以阐发,称为“穷则易变,变则通,通则久”。即是说,事物的变化总是穷极则变,转化为其反面,变为反面之后就通达顺畅了游魂卦六爻 :是否同意盛极而衰,物极必反?,又有新的发展,新的发展又要经历一个相当长久的时间,这就是“通则久”。但这个“久”并不是永久。新的发展还要逐渐达到“穷”的阶段,又将发生新的转化。这也就是《系辞传》所说的“往来不穷谓之通”。
既然“物极必反”是古人总结出的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那么规律性的东西证真难,证伪却只需要一个反例,因此我只能说“物极必反”具有大概率的正确性。
至于“物极必反”的原理阐释,北宋程颐的说法给了我启发,他认为,阴阳二气相互交感,化生万物,故万物本身包含着对立,以至互相摩荡,形成往来屈伸的运动。其运动达于极点,即向反面变化,故万物呈现为盛极必衰、动极必静等情况。这就是“物理极而必反”、“物极则反,事极则变”。他又认为,万物消长盛衰,周而复始,而阴阳变化的原因是由于理的存在,即所谓“物极必反,其理须如此”。程颐把先秦以来“物极必反”的思想,发展成为理学上的一个重要命题。
借鉴其解释,要理解“物极必反”背后的原理,首先得有两个基本假设:1.任何事物都可以抽象为阴阳二气的化生;2.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第一个假设体现着现代科学二进制的思想,理论上我们可以用0和1模拟任何事物,计算机便是例证,在反例出现之前我们可以认为其是正确的;第二个假设到目前为止,我想也没有人说他是错误的。那么既然万事万物都在变化,阴阳二气自然便会激荡相摩,此消彼长,循环往复,而二气生化万物,万物就不单单是变化这么简单,而且是周而复始,螺旋发展的变化,其中的一个表现便是“物极必反”。
值得注意的是,天道是“自然而然”的道,不掺杂人类的主观意志,“物极必反”也是事物自然发展的规律。身为君子,只要循礼而行,明吉凶,知进退,便会让事物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由此便会吉无不利。例如辅佐帝王成就霸业之后的功成身退,便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典范。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