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开太平风水信仰与客家丧葬习俗——以龙川县佗城镇为例
弘扬国学万世开太平风水信仰与客家丧葬习俗——以龙川县佗城镇为例,传承命脉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风水信仰与客家丧葬习俗
——以龙川县佗城镇为例
作者 /1凌焰 2温婷
1福建龙岩学院 2 江西萍乡学院政法学院
一、引言
风水又称堪舆,或称相宅、青乌、形法、地理等。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独具特色而又根植于中华民族社会心理结构的深处,经过长期的继承和发展,已凝结成广大民众的一种民间信仰。风水对民众日常家居生活影响深远。在形势派风水术发源地的赣、闽、粤客家地区,对风水的崇信之风更浓。过去,每逢婚丧喜庆、盖房子、打灶、挖井、选坟地,乃至于修桥筑路等事项,人们都要请风水先生堪地理、看风水,择良辰吉日。在研究赣南风水方面有开创之功的罗勇老师指出:“崇信风水已成为客家人的一种传统积淀,一种普遍的民俗事象。和其它的民俗事象一样,它已深深根植于客家民系的心灵之中,且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因此我们要了解客家人的生活和情感心态,把握地情和乡情,就不能不研究和了解客家人的风水信仰及其文化。”据清同治十二年《赣州府志》卷二十《风俗》载:“地多山谷,葬高受风则蚁生,葬卑受湿则水至,诚哉择葬之宜慎也,然因是以久暴其亲,安乎?又以求福荫之故,数改其葬,甚至侵占相寻,祸生讼狱,死而有知亦有隐恫焉。”可见,赣南的丧葬习俗深受风水的影响。不仅赣南如此,粤东客家的丧葬习俗也深受风水的影响。据《龙川县志》云:“有惑于风水,寻龙谋穴,停柩多年,未就窀穸者……葬后或十年、或十数年,掘开棺,贮骨于瓷罂,名曰金罐,骨黄者万世开太平风水信仰与客家丧葬习俗——以龙川县佗城镇为例,瘗复原穴,骨黑者,另寻佳城,不经甚矣。”由此可见,风水信仰与客家人的丧葬习俗关系十分紧密。由于风水是一种比较奇特的文化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所取得的成果颇丰①。但就风水与丧葬习俗关系,尤其是与客家丧葬习俗关系的研究成果甚少②。有鉴于此,本文以粤东客家地区龙川县佗城镇的丧葬习俗为切入点,拟用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的方法,通过对龙川县佗城镇风水与丧葬习俗的研究,揭示出客家地区民间风水信仰盛行的原因。
二、佗城概况(一)区域位置与历史沿革
佗城处于广东省东北部山区县—龙川县的最南端,东江上游。现有山地面积21.5万亩,耕地面积23130亩,方圆218平方公里。地势从东南向东江倾斜,四面山峦连绵,中间丘陵夹带河川平原。东至县城老隆10公里(水路约8公里),西至柳城镇10公里历代状元祖坟风水,北与和平县接壤。佗城是省城水、陆进入龙川县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水路方面,发源于江西省赣南的寻乌县和安远县的东江,从上塅由东北至西南流入本镇,从鹤塘、石马流至河源县。陆路方面,广汕公路从鹤塘流至本镇,经湖琴塘直通县城老隆。广梅汕铁路、京九铁路、河隆高速公路均在佗城境内穿过。
公元前214年,龙川始建县,区域包括现在的龙川、兴宁、五华、河源、和平、连平、新丰、陆丰、紫金全境及揭西、平远、寻乌等县的部分地区,佗城作为县署治所,处于全县疆域的中心。狭义的佗城,是指具有2000余年建城史的赵佗之城,即首任龙川令赵佗的治所以及历代龙川知县、循州知府的治所。佗城的称谓由来已久,在唐代就有“赵佗之城”的说法,宋代则又称“尉佗城”。广义的佗城,是指现在的基层一级行政区域—佗城镇。它以佗城街道为中心,辐射17个村,东江将全镇划为河东、河西两大块。
(二)姓氏与人口
佗城有“中华姓氏第一村”的美誉。据《龙川姓氏渊源》载:“龙川现有姓氏122个,佗城就有姓氏89个。”按唐代进士韦昌明《越井记》:“秦徙中县之民于南方三郡,使与百越杂处,而龙川有中县之民四家,昌明祖以陕中人来此,已几三十五代。”据县客联会调查,如今已找不到秦汉时随赵佗50万秦军南下的四姓后裔了。张克明先生指出:“据龙川的现存族谱记载,其先祖于宋、明时期迁居龙川的居多。其迁入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由江西经福建迁嘉应州再转迁龙川;一条由江西直接迁入县境,也有一部分由珠江三角洲沿东江北上迁至龙川定居的。”③佗城村民向笔者介绍,以前各宗族几乎都在佗城建有祠堂,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古祠堂大多被拆掉,只有部分祠堂得以保存。现今保存规模较大祠堂有曾氏祠堂、骆氏祠堂、罗氏祠堂、黄氏祠堂、郑氏祠堂。
佗城人口绝大多数属汉族,操客家方言。全镇总计有4万人左右。《佗城镇志》上载:据2004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记载,全镇接受普查的人口总数为28244人,其中汉族28073人,占全镇人口的99.05%,维吾尔族1人,苗族12人,壮族2人历代状元祖坟风水,土家族150人。佗城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为畲族,都姓蓝。全镇以畲命名的地名有47个④。
三、风水与丧葬习俗(一)佗城宗族之间的“抢葬”之风
佗城宗族外部,各姓之间,为了各有的利益,不惜花费钱财,建造一个希望能庇护子孙后代当官发财的“风水宝地”。因此,佗城的“抢葬”之风盛行,争占风水宝地的事例很多。笔者选择了几则抢占风水的案例。
1. 塔下苏家“天子坟”,渡头余姓“田螺坟”,马箭岗徐氏“池里金鱼坟”等都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这些事例,充分地体现了传统时代的佗城居民争占风水的斗争是十分激烈的。据崔氏后嗣崔金水先生(65岁,历任生产队队长)介绍:崔氏祖坟有两座,一座叫做“坐禅莲花”,在佗城下沛莲花岗;另一座“蜘蛛结网”,在下沛中心端。曾与沙姓发生过矛盾。“坐禅莲花”葬佗城崔氏落基祖和成公,不久崔氏中一名举人叫崔凤仪,官授知县,可谓威风八面。后来,听说江西有一位风水先生曾择有“状元地”和“探花地”(坟),声誉极佳。于是族人出资特派人前往江西聘请此人。一个月后,果然将风水先生请到佗城,好酒好菜款待。风水先生每天出门踏风水,足足择了将近一个月还不曾择准一处。族人开始怠慢风水先生。风水先生察觉到了,但还是诚心为崔氏择一处好地方以报答他们最初的盛情,最后,在下沛中心段找到了一处“蜘蛛结网”形给崔氏葬祖婆,并说此坟可出“进士”等等。但建坟时发生了土地争执。因为,该地方属下沛沙姓,沙姓不愿出让,经反复协商,只好简单地安葬了祖婆的骨骸,造坟时由于待师傅不够盛情,结果偏偏离了“线位”,不灵验了。再说沙氏族人,当获知风水先生确非凡人之后,一心想择一处风水宝地,于是,用重金请来该先生,待若上宾。风水先生觉得盛情难却,就在崔氏祖坟旁边“蜘蛛结网”形为沙氏精心造了一座坟。结果,后来真的中了一个名叫沙如洵的进士⑤。
2. 张姓和郑氏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据张汉光(70岁,退休教师)口述:佗城镇堡(小地名)“金钱落盘”形造有两座坟墓,一座是郑姓的祖坟,另一座是张姓的祖坟,两座坟相隔不足一丈。清朝光绪年间张锦恒在佗城县前街开了间旅店,兼营中伙,生意很红火。有一日来了一位“地理先生”,50来岁,自称姓陈,福建汀州人氏,来龙川访友,怎知朋友已迁他乡,而盘缠用尽历代状元祖坟风水,请求借住一宿。张店主见其面善且言语甚切,动了恻隐之心,便答应下来。当晚两人谈得很是投机。于是,两人焚香结为兄弟,店主年长为兄,陈先生为弟。自从陈先生到店以后,将近一个月,每日好酒好菜相待,先生觉得过意不去,想为兄长择一处风水宝地以报答知遇之恩,张锦恒也正有此意。于是,兄弟俩人便来“堡塘”踏山。一日,张、陈兄弟两人临近中午时分来到一处“金钱落盘”的地方坐下歇息,张锦恒早就听说此处风水最好,但四周一瞧发现已有好几座坟墓造在那里了,其中造得最大最雄伟的是郑氏祖坟。陈先生见此坟造得别致,掏出“罗盘”站在子午线上一测,说道:“线路不对难有作为”。离此坟一丈左右有一处凹湖,湖中有积水,凹湖上方有一株“布惊”树,枝叶繁茂遮住了凹湖。陈先生心里一惊。此湖正是“金钱眼”真穴所在,如果葬在这里,主家必发,而对先生则不利,轻则患病终身残疾,重则有性命之危。陈先生怕张锦恒选中此穴,便有意脱下布鞋放在布惊树旁边,又将随身的一把绸扇盖在那双鞋上,作为记号。
这样一连三天,张锦恒都不曾选定一处,到第四天时,忽降大雨,两人淋了个落汤鸡,回转店中吃饭洗澡早早入睡。睡梦中张锦恒忽见一白发老者告诉他“两船共一帆便是真穴”。到第五天,张锦恒又见陈先生脱下布鞋放在布惊树旁边,那双鞋上面盖着一把绸扇,他想起梦中白发老者所言,顿时醒悟过来,便对陈先生说:“老弟,别处不用择了,就以你放鞋的地方为造坟的正穴好了”。陈先生一听,立刻脸色发白,心中暗道,到底给他选中了,不禁叹道:“我命该如此,奈何!奈何!”接着对张说:“我早知此处是正穴,并且,酉时葬卯时发,对主家是大富大贵,但对风水先生我就却有性命之忧,若真的造坟,百日内风水先生难逃劫难,这叫‘杀师坟’。因此,为了避免你择中此处,我有意把布鞋和扇子放在那里,怎知你果然择中,说明你命中有神灵相助,该有富贵。如果造坟之后,我真的难逃劫难,只能怨我命中注定,不能怪你。不过,我有一个请求,我亡故之后在你祖父坟墓的右边也立一块碑,上写‘结拜兄弟陈先生之墓’。每年扫墓时也给我烧三支香就心满意足了。”尽管张店主再三推辞,然而,陈先生执意非造不可,张锦恒乐得顺水推舟应承下来。
一个星期之后,张锦恒雇来工人破土动工,怎知郑氏一班人前来干涉,说此地属郑家地界,不准造坟。官司打到县衙,县令亲临实地调解,最后判定,“张家建坟离郑家冢坟要留一丈地,既凹湖位置,否则,任由郑家挖掘”。这一判决,县令明显地袒护郑家,张锦恒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郑氏一班人以胜利者得神情嬉笑着离去。当天晚上雷鸣电闪,下了一场大雨。第二天再去时,发现凹湖的位置被山上的泥土覆盖了,积水也没有了。此时,陈先生言道:“此是天意,乃兄长之福”。
几天之后,正是下葬吉日,张锦恒将祖父的骨骸从白岭移来安葬,据陈先生推算,进葬时辰,最吉是酉时(黄昏时候)。同时,要见“人带铁甲帽”经过时更好,如若这样,便能“酉时葬,卯时发”。恰在此时,正好有位汉子头顶一个铁锅匆匆地从城里走过来。看样子是松仁下村的人,可能是从城里补锅回来。此刻,张、陈、两人心照不宣,立即燃鞭炮进葬。进葬之后,一番拜祭不必细说。回转店中时已是晚上10点时分了。洗澡、吃饭,打发工人又忙碌一阵,等到上床睡觉时已是午夜了,或许是劳累了一天的缘故,张锦恒一上床便鼾声如雷。也不知过了多少时间,张锦恒朦胧中觉得有人在敲店门,他赶忙起床,点亮煤油灯,蹑手蹑脚地来到店堂,“嘭!嘭!嘭!”真的有人在叫门。他打开门的小孔往外张望,发现黑暗中有五六个人的样子,领头的肩上挎着一杆“火铳”,走廊里似乎有四五担东西。按照往日习惯,张锦恒是不会开门的。因为时局不稳,清政府名存实亡,全国各地都闹军阀混战。今晚他却另有意图,“酉时葬,卯时发”在鼓励着他。张锦恒壮着胆子打开店门,见领头的骂骂咧咧地走进来:“丢他妈,敲了几间客栈的门都唔开,就你大佬识相。”又讲:“呢度有五担货,三担米两担盐,在呢嘟(这里)寄放,过几日叫人来担。姨假(现在)肚饿,弄饭食,食饱上路”。张店主见是一班“白话佬军痞”,小心地慌忙腾出一间房让他们挑进来寄放,并即刻着手弄菜做饭。酒足饭饱之后,天已大亮,领头的丢下几块银元,索取了房间的钥匙出门后就再也没回来。一个月后,听兴宁人讲汕头打仗死了几千人,血流成河。张店主心中暗喜,他偷偷地打开房门,想看看那几担米是否发霉。不看则罢,一看大吃一惊,原来五担东西表面是米是盐,里面全是银元。据说这几担银元是军饷,因寄存人下落不明,所以,成了张锦恒的意外之财,应了“酉时葬,卯时发”的预言⑥。
(二)佗城的“二次葬”习俗
二次葬,亦称复葬或迁葬,全称“二次捡骨葬”,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的葬俗,指人死后第一次安葬是选址、仪式等较为简单,待若干年后,择吉日开墓地、拾遗骨、贮骨坛并于吉时吉地再次安葬。二次葬在客家地区如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广泛存在,有的甚至沿袭至今。
佗城也是一个盛行二次葬的地方。据《佗城镇志》载:“县内各地均为木棺土葬,俗称“大葬”。立坟后三年五载便拾骸骨入罂埕,俗称“大起身”⑦。然后请地理先生看山头选阴宅立坟墓,俗称“小葬”。“大葬”、“小葬”在立坟时应该注明清楚。据佗城《郑氏族谱》载:“老少寿终,用棺木安葬者(大葬)写葬于△处;小葬者:将原大葬祖骸收捡入罐者重葬(曰小葬)应写“墓”在△处,重修时间年代,与及死者有仙命者等。”⑧
根据长年从事佗城丧葬科仪的礼生的现年63岁的刘学义介绍,佗城的“二次葬”有如下过程:
1. 破土。由“地理先生”确定“捡骨”的日期之后,在“捡骨”的前一日,由长子在死者墓前的坟头上挖上三锄,以示破穴。接着要烧一些纸钱,以向死者通禀。
2. 开棺。开棺的日期应在向死者通禀的时辰内,雇请民工开挖完成。开棺时,死者的儿子必须跪下。
3. 捡骨。棺材揭开消毒后,由“捡金师”开始捡骨。其操作程序是:先在棺木旁放一个大的竹筛,竹筛内要铺上一张红纸。“捡骨”时先从脚部开始捡,捡骨顺序是从下往上。骨头捡出后用预备好的草纸将骨上的杂质和水份擦净。擦净好的骨头放在筛内红纸之上,经主家过目后,就开始装坛。
4. 装埕。盛骨用的“瓦埕”,俗称金埕,是一个用瓷特制的坛子。按人坐的姿势,装入骨头。先装脚骨,最后装颅骨和手骨。如果挖出来的坟墓中没有骨头,则用一些木炭放入金埕中代替,并要加刻一个柏木小牌(规格为12寸),在小牌上刻上死者的名字。最好是用银牌,银牌的大小比木牌小一倍。
5. 封埕、安葬。金埕不能马上下葬,要过至少100天之后才能下葬。因为100天前叫热金,如果在这段时间下葬对阳间的子孙不利。金埕安葬的地方是由地理先生精心挑选好的风水宝地。下葬时,死者的亲属都要跪于墓门前方。接下来为祭祀安葬,向土地和亡灵通禀,内容多为告诉死者这是一个风水宝地,在这里要安心,要保佑子孙,家里顺息。
刘学义先生还说,一般来讲,人死后用棺材装殓,挖一个洞埋葬。洞的规格为70×70×210公分。待十年以后,再叫人挖开墓地再葬,由于尸体一般过了10年会腐烂,如果只过二、三年就挖开坟墓,尸体可能没有腐化。这样对生人不利。
佗城的宗族为了寻得一块风水宝地,给死去的先人实行“二次葬”,不惜动用武力。如张姓,“相传图子头村张锦恒,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在佗城堡塘造了一座‘金钱落盘’祖坟。建坟之初,与郑氏发生土地纠纷,双方出动了100多人准备械斗,幸得县令及时调解,才避免了一场灾难”⑨。
四、佗城客家人在丧葬习俗中笃信风水的原因探讨
由于笃信风水,民间的抢葬、二次葬盛行,从而在民间引起宗族械斗、诉讼。这种械斗、诉讼之风,造成了重大的社会问题。特别是“二次葬”的盛行与传统的入土为安思想相违背。面对这样一种风气,官府企图采取了劝诫、打压等手段,然而收效甚微。民众对风水的信仰有增无减。为什么佗城客家人会在丧葬习俗中如此看重风水呢?甚至弃官府的法令于不顾。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现实利益的驱动是丧葬习俗中笃信风水的根本原因。在民间社会的观念中,别的宗族获得一处良好的风水资源,可能就意味着本姓的风水资源遭受掠夺或破坏。这表现在具体的人事上,即是利益和领导权会因此而衰落,甚至被取代,从而面临生存的威胁。所以各宗族为了谋取一块风水宝地,想尽各种办法占领,如同“打仗”。在坟墓风水方面表现为“抢葬”之风的盛行。佗城崔姓与沙姓以及张姓与郑姓之间的“抢葬”夺风水恰好说明了风水这一无形的资源对宗族利益的重要性。风水术之于民众是实用的工具,民众按风水师的指引卜居相宅,一旦觅得地形、土壤、水质、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于人和植物成长的“风水宝地”,就在此蕾积生命能量,繁衍生息,使居家生活保持与环境的互养、相生、共存。因此,他们对造坟、起屋的基址很重视,认为坟地、房基选择得好坏对自己及后代的开运、兴旺、发达直接相关。建屋、造坟在这两者中,由于屋的建造费工、费时、费材,一旦建成将很难改建和拆迁。但与此相比,坟墓的改迁却要容易得多,可操作性强。自南宋以来朱熹所提出的“葬涉祸福论”在社会上的影响很大。朱熹的《山陵议状》中讲到:“葬之为言藏也,所以藏其祖考之遗体也。以子孙而藏其祖考之遗体,则必致其谨重诚敬之心,以为安固久远之计,使其形体全而神灵得安,则其子孙盛而祭祀不绝,此自然之理也……或择之不精、地之不吉,则必有水泉、蝼蚁、地风之属以贼其内,使其形神不安,而子孙亦有死亡绝灭之忧,甚可畏也。
”特别是明清以来通书的流行,使之成为基层民众获取风水知识的一个重要平台。“葬涉祸福论”也因此传达到民众。重视坟墓风水在明清时期客家地区的地方志和族谱中有大量的记载。如赣南:“安远县择葬宜慎。程子亦曰,卜其宅运,地美则神灵安、子孙盛,地恶,反是。惟五患不得不谨,不为道路,不为城郭,不为沟池,不为贵势所夺,不为耕犁所及。处非青鸟家风水之说也。安远多山,葬高受风则白蚁生,葬卑受湿蚁亦生焉,为人孙子,诚不可不慎。然人信堪舆,惑於福荫,坟山之讼,案牍颇多,更有改葬迁葬,难免洗筋抹骨之惨。”⑩又如乾隆《嘉应州志》卷一《舆地部•风俗》云:“葬惑于风水之说,有数十年不葬者。葬数年必启视,洗骸,贮以瓦罐,至数百年远祖,犹为洗视。或屡经起迁,遗骸残蚀,止余数片,仍转徙不已。甚且听信堪舆,营谋吉穴,侵坟盗葬,构讼兴狱破产,以争尺壤。俗之愚陋,莫丧葬为甚。”再如《长汀县志》之《礼俗志》载:“汀俗葬亲迷信风水,寄葬择地久而不诀,甚有延至数十年,子孙俱逝而棺骸未归茔穴。此尤悖礼败俗,亟应革除者也。”
第二,风水理论中的吉凶观念与丧葬中的图吉思想相得益彰。宋代以后风水理论日益复杂,择地除讲究“龙、穴、砂、水”和五音利姓等原则之外,还需挑选墓穴方向、适合的时日。《地理辨证参解》曰:“左边水反长房死,右边水射小儿亡,水直若然当前射,中子离乡死道旁。东南西北水射腰,房房横死绝根苗,贪淫男女风声恶,曲背驼腰家寂寥。”而死亡对于人类本来就是恐惧的。生者对于死者往往是既怀恋又恐惧的矛盾心理,丧礼中有许多行为表现出摆脱与死者关联的企图,希望避凶得吉。如有的在埋葬完毕后说一句:我去“担水、砍柴”之类的托辞,然后赶紧转弯绕路跑回家中,以防亡魂随回来;有的还要在死者居住的墓穴中放置书有符咒的“神砖墓瓦”、“五星”镇石和桃木橛子,用以镇墓。其作用一为防止孤魂野鬼扰乱墓主安息;二为防止亡人跑出墓穴回到生人世界。人们相信亡者如果“拥有”了一块吉地,就会安心的住在那里,不会回到生人世界,会给生者带来好处;反之,则会带来凶兆。因此,人们在给死者选择安葬地的时候,就必须请风水先生。风水先生找到吉地之后会用风水理论向主家说此地是如何的吉,避开了所有的凶。正是对这种因果关系的信崇,人们在选择阴宅风水的时候,严格按照风水先生的指挥行动,包括墓穴的位置、方向、下葬的时间等等。为了避凶趋吉而抢葬、迁葬的事时有发生。
注 释:
① 关于风水的研究,可参见(英国)伊特尔:《风水:古代中国神圣的景观科学》,伦敦,1883;(日)渡边欣雄:《东方社会之风水思想》,杨昭译,台北,地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日)渡边欣雄:《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周星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日)濑川昌久:《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族,风水。移居》,钱杭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陈进国:《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何晓昕:《风水探源》,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上海三联书店,1995;程建军:《藏风得水—风水与建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② 关于风水与丧葬的研究,主要有:廖鸿:《风水大著于世的六朝丧葬习俗》,《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6期;陈进国:《风水信仰与乡族秩序的议约化——以契约为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4期;张齐明:《两汉时期丧葬风水信仰》,《南都学坛》,2007年第6期;雷玉华:《唐宋丧期考——兼论风水术对唐宋时期丧葬习俗的影响》,《四川文物》,1999年第3期;冯尔康:《清代祖坟述略》,《安徽史学》,2009年第1期;郭艳芬:《南宋时期的风水坟地诉讼》,《河北法学》,2008年第10期;温春香、朱忠飞:《清代赣南客家人的风水观与地域社会——以三僚曾氏坟墓纠纷为例》,《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陈干华:《客家墓葬风俗心理剖析》,《客家研究期刊》,1998年第2期;(日)川口敦司、廖金风:《广东省连山县壮族捡骨重葬的科学思想与风水迷信》,《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
③ 龙川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龙川客家联谊会主编:《龙川姓氏渊源》,第2页,1995年出版。
④ 张志君主编:《龙川文史》专辑第26辑《龙川地名探微》第100页,中国文化出版社,2006年出版。
⑤ 肖文评等著:《民间文化与乡土社会—粤东民俗文化与地方社会》,第211页,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
⑥ 同上,第212~214页。
⑦ 龙川县佗城镇志编撰委员会编:《佗城镇志》,第262页,2005年出版。
⑧ 龙川县、和平县联修《登云郑氏族谱》第37页,1997年修。
⑨ 肖文评等著:《民间文化与乡土社会—粤东民俗文化与地方社会》,第211页,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
⑩ 《安远县志》卷十,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参 考 文 献
[1]方宝璋. 闽台民间习俗[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
[2]张邦炜. 两宋时期的丧葬陋俗[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7,(3).
[3]廖鸿. 风水大著于世的六朝丧葬习俗[J]. 中国社会工作,1998,(6).
[4]温珍奎, 尹珊. 赣南客家葬俗述要[J].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4,(2).
[5]罗勇, 王院成. 民间风水信仰的心理解读——以赣闽粤客家地区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12).
[6]周红兵. 客家风情[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5.
[7]李黛岚, 柳云. 客家风水民俗刍议[J]. 江西社会科学,2004,(11).
[8]叶金莲, 罗勇. 从客家族谱文献看风水信仰在民间的影响[J]. 社会科学论坛, 2006,(9).
[9]罗勇, 林晓平, 钟俊昆. 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M].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6,(1).
[10]李晓方, 温小兴. 明清时期赣南客家地区的风水信仰与政府控制[J]. 社会科学, 2007,(1).
[11]罗勇. 论民间信仰对客家传统社会的调控功能[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4,(7).
[12](日)濑川昌久. 钱杭译. 族谱: 华南汉族的宗族•风水•移居[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9.
[13]王铭铭, 潘忠党. 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讨[M].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
[14]陈进国. 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探索[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